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题:疏通银行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三个堵点——代表委员谈如何给企业“补水”
新华社记者 胡旭、董小红
一边是央行降准向银行释放货币,一边是企业喊渴抱怨融贷款难,两端之间的资金管道不畅反映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仍待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支持。,银行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存在的堵点及疏通措施,成为代表委员们关心和热议的话题。
堵点一:传统风控拧紧阀门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认为,由于我国银行信贷产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抵质押为主“强担保”风险评估模式,即使技术领先、产品好、销路畅的企业,也可能因为是轻资产而难以符合贷款申请条件。
“对刚刚起步或在爬坡上坎的中小企业来讲,有形资产还在慢速积累,很难通过抵质押从银行获得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表示,银行贷款门槛高,资金被截流了。
怎样降低门槛,周晓强认为,银行在经营理念上不能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彻底打破抵质押崇拜,建立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风险管控体系。
堵点二:中间揩油垫高出口
不少企业第一次办理银行贷款时会发现,从签完合同到真正放下来款,自己要付的费用远高于当时与信贷经理谈好的利率。
据了解,用资产抵押进行贷款,银行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将产生评估费。为确保抵押存货、机器设备、房产等资产的安全性,还需支付保险费、保管费、登记费等,这些都将出在企业身上。如果是担保贷款,还将产生担保费。这还不包括银行贷款搭配的中间业务产生的费用。
“实际上,近两年银行贷款的合同率明显下降了,但中介费用下降并不明显。”周晓强说,这推高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成本,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让企业感觉贷不起款。
全国政协委员、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总裁蓝逢辉认为,应合理分担贷款业务发生的各项中间费用,加大对银行贷款隐性费用的清理,规范贷款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建议设立专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切实降低贷款成本。
堵点三:资金沉淀减缓流速
近年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升”已成常态,截至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744亿元。在贷与不贷的问题上,银行也产生了纠结。
“有一些企业不是银行没有给它贷款,而是它已经不再具备新增贷款的条件。”周晓强认为,流动性相对宽松是一个总体感觉,资金有的沉淀到设备厂房中,有的绕在三角债中,不少被一些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冻住了,没有流动起来,周转率低。
沉积资金不仅堵塞管道减缓流速,而且改变了银行的风险偏好,促使其对不良率较高的地区、行业和客户采取收回或压缩措施。全国人大代表、川威集团董事长王劲说,包括自己企业在内的不少钢铁企业都曾遭遇抽贷,造成资金链更加紧绷。
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部分代表委员认为,这对加快盘活冻结的信贷资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