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评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应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市场活力、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两化融合(互联网+)、民生改善、可持续发展
2016年开年不久,国内股市、汇市均出现了十分罕见的巨幅波动,金融市场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加之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严重、债务沉疴难除、库存居高不下、通缩持续加剧、资本外逃初显、企业盈利下滑,国际国内对新一年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担忧充斥市井坊间。国际舆论更是不断推波助澜,各种耸人听闻的“中国崩溃”言论老调重弹、此起彼伏,似乎中国这艘巨轮就要搁浅,中国这个巨无霸的日子很难过下去了。除了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经济之外,究竟什么才是认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正确方式?究竟应该从哪些维度着眼来观察和评价中国经济的真实表现?这实在是一个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政府对于今年年度增长目标的预判又将浮出水面。不出意外,预期值相比去年肯定是要下一个小的台阶,最终确定为6.5%-7%这样一个窄幅区间将是大概率事件。笔者以为,仅仅盯住这样一个目标是不全面的。
事实上,中央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已经很明朗。去年年底,中央正式确立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挥棒,意图彻底抛弃固守多年、单纯追求一个僵化的GDP规模与速度的观念。那么,如何在新的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一套全新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进一步创新分析经济运行和经济形势的指标体系?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我们寻找到可信的答案。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除去经济增速的趋势性回落之外,还有很多必须优先着手解决的紧迫性问题,如重要的经济结构失衡长期存在,市场活力不足、政府市场边界模糊,创新能力不足、有助于创新产生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产业升级艰难而缓慢,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不强,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和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这些问题既有供给侧,也有需求侧。
为此,客观上需要一个更加贴近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评判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既要包括传统的GDP、失业率、CPI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还要包括衡量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各类指标,更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其中,以便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细致可量化。这既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理论纠偏,也是反映时代变革的最新要求、创新和完善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的评价体系,还是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制度安排,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根据最近几年的持续跟踪和研究,笔者认为,衡量、评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应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市场活力、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两化融合(互联网+)、民生改善、可持续发展。市场活力指标,主要反映政府与市场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升级;创新驱动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创新活力的升级程度;结构优化指标,主要反映内需潜力的提升及供给侧能力的改善;两化融合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及互联网+的广度与深度;民生改善指标,主要反映就业潜力释放、居民收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发展指标,主要反映资源与环境的状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实现人类对自然正影响的可持续治理,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持续向往,等等。总之,欲全面把握中国经济的全貌,需要从多个维度加以深入观察。
若能构建这样一个指标体系并使之应用于国家治理,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显然有助于各级政府、企业和民众正确认识、积极适应和科学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利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为区域、行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提供帮助,从而最终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研究框架,经过笔者的初步测算和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并不全是一团漆黑,未来更不是暗无天日。中国正稳步走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上,经济运行中的亮点和积极变化不一而足。
概括而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市场活力激发、结构优化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明显的短板在于创新能力不足、现有的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大,未来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升级。同时,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还需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等方面虽然在不断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需要不断提升。此外,中国可持续发展状况稳步得到改善,在社会福利方面也有长足进展,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有较大短板,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依然较大,可持续治理领域尚面临许多难啃的骨头,中国经济发展正在遭遇结构调整的阵痛。
为此,对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应追求高质量、去水分、有效益的经济增长,追求暖人心、惠民生、补短板的经济增长,追求绿色化、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而非一味地追求早已不切实际的高速、粗放、低效的经济增长。
由此所引申出来的政策含义是:坚持市场化的基本取向,加快释放各项改革红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仍需重视需求侧管理,为防止经济失速滑出合理区间,有必要保持一定强度的逆周期刺激力度,以不断激发内需的巨大潜力。
就中长期来看,还需要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新空间,逐步形成内生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推动经济发展惠及广大人民,增强普通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对体量巨大的中国经济,需要多维度、新视角予以观察和分析,以偏概全、先入为主很难得出全面、客观和正确的结论。相信在五大理念的引领下,经过凤凰涅槃,中国经济仍将迎来光明灿烂的未来。(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