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该文件也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
中央之所以空前重视城市工作,在于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6.1%),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生产要素,中国已从“农村社会”迈入“城市社会”,城市工作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远比过去农村人口占主体时要紧密得多,因此城市发展的理念亟须改革完善。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末发轫于农村的改革实现了生产力的初次解放,那么在城镇化率过半后,城市的改革则事关生产力能否获得再次解放。这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将经济增长维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已成首要调控目标的今天,意义尤为重大。毫无疑问,城市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中央以最高层次决策来谋划城市发展问题,这是很有深意的,因为搞好了城市发展,中国的发展问题就会解决一大半。
然而,目前城市工作还远不能支持发展需求。一方面,尽管名义城镇化率已达到56%,但城镇化的质量还比较低,如果以“人的城镇化”标准考核,实际城镇化率远远低于50%。目前,特大城市面临人口过剩、资源短缺和盲目“摊大饼”等问题,而中小城市的转型升级却遭遇了人口流失的困境。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央提出“加强城市工作”显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综合而言,未来城市发展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在城市发展观念上,中央强调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相比于过去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的快速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无疑是对的。城市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依据功能定位、发展定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这层意义上讲,强调“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首先要调整的是城市发展理念,其次是根据城市规律来规划和布局城市发展。未来的城市规划,是融合了经济、产业、空间、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规划,需要更加的客观科学。
第二,在城市发展方向上,更加尊重人本和自然。“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等字眼不断出现在行文中,“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意味着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都需更加的人性化。只有通过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才能发挥城市发展的应有效用。而与人性化相呼应的是尊重自然。此次《意见》提出了“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一个“再生态化”的过程。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生态红线保护、海绵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的生态战略,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来讲,一场“再生态化”革命即将开启。
第三,在未来城市发展蓝图中,“特色”也是最鲜明的关键词之一。《意见》强调要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出建筑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明确要求地方应拒绝“大洋怪”建筑。可以说,塑造城市特色、守护城市记忆,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城市特色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邂逅,贯穿于城市总体风貌之中,体现在市井生活之中。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则是留住城市特色的关键。因此,厘清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思路,才能预防与杜绝“千城一面”的现象。
第四,城市群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中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央希望以更具有全局性的城市发展思路,通过在空间上更有带动作用的城市群发展,改变过去单一的点状城市发展,更多对区域经济形成带动作用。要形成健康的城市群,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联通,更重要的是产业方面的协同发展和错位发展,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梳理自身发展的资源禀赋,明确比较优势,才能免于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利于协同发展。
第五,注重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意见》强调依法治国,指出未来违反城市规划将被严肃追责,并明确我国将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严控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近年来,我国各地在通过新城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盲目求快、资源浪费、过度扩张等问题,使得城市扩张规模严重超出了可吸纳的人口数量。数据显示,1990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2252.9平方公里扩大到40533.8平方公里,将近每10年扩大一倍。但与之相比,人口城镇化的增速却相形见绌。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城市规划中指导思想的转变。
第六,对城市发展工作的重视将对深刻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意见》提出了未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两大方向,即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显然,这可能对中国今后的新型城镇化下半场、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容量、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以及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体现供给侧改革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虽然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已经明确,但是目前城市工作依然千头万绪。比如,城市房地产去库存,涉及下游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数十个产业能否“去粗取精”,找到既维护产业景气度和适当就业率,又顺应低碳发展、城市空气治理的基准产能;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涉及产业能否合理转移、城市发展空间能否拓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涉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能否提高,消费潜力能否挖掘出来等问题。这些是城市工作应该强化的方面。特别是在当下的转型关口,城市工作需要做到既能保证适度增长,又要提升发展质量,还要起到撬动个税、房产税等财税制度的改革进程,实现这种平衡,绝非易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要警惕城市发展投融资的过度与失衡。当前,地方债已然进入偿债高峰期,如何在清理存量债务、化解地方债风险和满足地方政府的合理融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对政府和市场而言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新常态”经济下,面对当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解决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资金缺口问题,逐步推进市政债券的发行,建立地方政府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降低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等相关制度值得深入探讨。(周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