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28日电(记者许晓青 刘欢 周文其)约400年前得名于中国明代著名人物徐光启的上海地标——徐家汇,正在实现新一次的华丽转身。这是上海“十三五”纲要规划(草案)中首次提出“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使文化发展“反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笔。
2015年12月,有“远东第一大教堂”美誉的徐家汇天主堂宣布启动修缮。这是20多年来徐家汇天主堂首次大修,预计在2016年秋季将“修旧如旧”,恢复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风貌。
在徐家汇小小几个平方公里内,还拥有140多年历史的徐家汇观象台、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中国最早按“西学东渐”模式设立的学校徐汇公学等。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深远的上海交通大学,也发端于徐家汇,2016年这里将迎来120周年校庆,毗连的盛宣怀旧居也将完成修葺,对外开放。
追溯到最近一个世纪,徐家汇是中国唱片行业的发祥地,同时也见证了上海电影业曾占据中国影业的半壁江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位于徐家汇漕溪路的原址,“十二五”期间已建成上海电影博物馆,见证早期电影史的“五号棚”被完整保留。
前不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被誉为中国电影“最卖座影片”之一的《假凤虚凰》回到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五号棚”公映。保存这部珍稀拷贝的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任纪可梅激动地说,很高兴能够送电影“回家”。
这个“家”指的就是位于徐家汇的文华电影公司旧址,也就是今天的上海电影博物馆。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对徐家汇的历史风物情有独钟。他说:“据考证,早期的徐家汇,汇聚了联华、文华、明星等众多知名影业,而且当初这里还是小桥流水、阡陌纵横,中国电影就是在这一派中西合璧的江南水乡风情中蓬勃发展起来的。”
进入“十三五”,不仅徐家汇当地的电影文化将复兴,中国唱片博物馆的布展方案也将提上日程。据上海徐汇区文化局介绍,在百代公司旧址——徐家汇小红楼改建基础上,这一博物馆将展示珍贵的唱片资料与音乐史料,重现中国百年唱片的文化底蕴。
在今天的网友心目中,徐家汇的变迁仿佛是“行走中的一种文化气质”。前不久,话剧导演赖声川策划多年的“上剧场”在徐家汇美罗城揭幕。资深影人郑佩佩在此领衔主演《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轰动一时。刚刚完成第一季演出的郑佩佩,年初在上海度过了70岁生日。她透露,自己很享受坐着地铁到徐家汇“上班”的感受,这样可以融入城市文化。
赖声川“上剧场”被植入年轻人聚集的徐家汇美罗城商场顶端,设置了699个观众席,由其亲绘设计图纸,将舞台空间设计完全服务于话剧艺术。徐汇文化主管部门的官员认为,在实体经济谋求转型的今天,这是一个文化“反哺”城市更新的案例。
除了“上剧场”,由“例外”品牌旗下方所文化打造的“衡山坊”休闲文化空间也在短时间成为上海时尚新地标。“已经很少看到一家书店被挤到水泄不通的地步。”一些网友在微信朋友圈晒图,展示在徐家汇“衡山·和集”书店看到的场景,以杂志为主题的这家书店,被称为上海滩的“杂志博物馆”。
但这还不是徐家汇最终的面貌。在不久的将来,按照当地的文化规划,台北诚品生活馆也将在拥有400年历史的徐家汇拥有一席之地。
根据当地的文化“十三五”规划,徐家汇将侧重文化与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业等融合发展,对标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都会的文化核心区域。
2015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进入2016年,《上海2040总体规划纲要》也浮出水面。由联合国发展署、教科文组织等起草的《联合国2015后发展议程》则强调“文化可以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保护和更新中需要注意充分考虑到基于文化和社会的网络体系”。
对照联合国发展署提出的全球城市未来图景,徐汇区区委书记莫负春说,面对“互联网+”催生经济社会的大变革,徐家汇的变迁,也会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五年,无论是在位于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看一场徐峥主演的话剧,还是在位于复兴路的上海交响乐团听一次国际顶尖指挥家执棒的新年音乐会,抑或是在徐汇滨江的“梦中心”和“龙美术馆”漫步,上海徐家汇的文化辐射力还将沿着黄浦江的西岸“西进南拓”。
“文化的发展‘反哺’城市,最终让城市发展更加充分想象力和未来感,更满足每个人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在徐汇滨江开设美术馆的印尼华裔企业家余德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