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以“不良资产证券化”激活金融一池深水
2016-01-07 08:49:0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作用是,持续搅动金融生态的一池深水,使其变得更有“灵性”和更具“活力”。具体说来,主要是解决“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利率机制的风险约束”和“融资通道的经济优化”等长期困扰金融生态的三大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不到1%陡升为当下的1.59%,逼近2%的风险警戒线,形势严峻,趋势堪忧。为此,监管部门上周批准中国银行并重启了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为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撕开了一道政策性“口子”。这既是解决金融市场积累性、陡发性风险的应急紧迫之举,更应是优化金融生态、搅动“一池深水”的应时长远之策。

  看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市场实践,“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的合理市场空间,大约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规模的10%至13%。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约1.2万亿,可消化和处置的不过1200亿至1500亿,相对于近100万亿贷款总量,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另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其复杂与困难的程度远超预期和计划,尤其要经受“估值难度”技术性突破和“回收价值”交易性客观等环节的考验与挑战。因此种观点认为,以“不良资产证券化”化解金融生态风险,有些“大题小做”,很可能“画饼充饥”,最终“无功而返”。笔者认为,从单个层面和直观效果上认识和评判“不良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抽脱掉了其对金融生态持续、长期和机制性优化的基础性作用,是一种方向性误读。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作用是,持续搅动金融生态的一池深水,使其变得更有“灵性”和更具“活力”。具体讲,主要是解决“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利率机制的风险约束”和“融资通道的经济优化”等长期困扰金融生态的三大问题。

  横亘于我们金融生态的“僵尸”企业,是经济转型中所有制成分差异、导致市场资金资源分配门槛、标准和方式不同的积累性产物,并与商业银行特殊时期和阶段的经营模式密切相关。“僵尸”企业不仅维系本已丧失流动性的贷款正常运转,还为商业银行带来“寅吃卯粮”的腾挪利润。因此,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既要从“僵尸”企业处着手,也不能囿于“僵尸”企业;既要解决市场借款企业端的结构失衡,也要解决市场贷款银行端的行为失序;既要尽最大可能让“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又要尽最大努力加快培育新型市场力量。从根本和源头上改变“僵尸”企业的存在基础和惯性力量,遏制、减少和消除对金融生态效率和内容的侵蚀性危害。综合运用兼并、重组、转让、改造和破产等手段,通过发挥协同效应、激活内在潜力、释放政策效果,改变市场基本单元的品质,促使企业改善产业结构,倒逼银行规范经营行为,保证所有市场力量与主体的公正存在、公平竞争、优存劣汰和共同发展。就是说,“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必需连接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的全流程之中,必须体现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全过程之中。

  放开市场利率上限后,从单个对象或单元看,资金利率市场化步伐大为加快,但就利率机制对市场风险对象的约束而言,任务还十分艰巨。利率市场化基本解决了资金的市场化定价机制问题,但未解决由定价机制所影响的风险性约束问题,特别风险对象的兼顾性选择问题。贷款利率高与低可影响或决定市场单个对象、环节收益的多与少,但无法做到因为收益高低选择带来的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风险平衡。比如,一家商业银行同时向若干家企业贷款,即便通过分层分类选择利率档次,产生收益的最大溢出效应,但仍然不允许有一家企业出现贷款损失。这种制度性与体制性弊端,前提性衰减了利率手段平衡风险约束的特有功能,并形成我国金融生态中的一个“自残式”死结:化解不良资产风险和损失,制度上放弃了主动、动态利用银行端资源的空间和手段。更多情况是用坏账准备金被动对冲。由于财政部门对坏账准备金使用的各种管理规定,核销贷款坏账往往困难重重。商业银行各类风险资产高准备和高拨备,更多意义上是满足巴塞尔协议Ⅲ的标识性符号。因此,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要主动利用市场交易过程和环境建设的新契机,主要选择新兴市场领域,分步骤、分层次和分对象运用利率杠杆,从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动态利用商业银行端资源,突破禁区,突围盲区,建立消化不良资产和平衡不同贷款主体优劣的经营新机制。把“不良资产证券化”与市场风险投资机构合作相结合,与放大利率市场化平衡风险选择功能相结合,与创新金融产品和手段相结合,使利率这一重要和支撑要素,伴随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切实发挥夯实市场底线、理顺资金价格水平和增强风险约束与风险选择的作用。

  我国金融生态中资产端流动性的持续萎缩,本质上反映了资金端流动性过于“自恋”,从资金端到资产端流动性通道的“漏出性”障碍。实体经济的新兴对象(比如中小企业、互联网企业)在轻资产运行特点下,出现与传统贷款风险文化粘合的过程性冲突,不大容易公平和合理分享市场贷款资源。这就是央行自去年以来即便采取了若干创新性货币政策措施,并力求体现灵活、分层和精准的调控导向,但效果仍然不彰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要在立足活化金融市场存量资产的同时,带动增量资产的优化;要在提升各类资产或资金效率本身的同时,加快修补流动性通道的各种“漏出”缝隙;要在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向商业银行传导压力的同时,增多商业银行流动性向实体经济渗透的动力。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的多样化、对象的代表性和交易的活跃性,激活其改善资产端流动性板结的潜力,放大其约束资金端流动性“自恋”的效力,畅通其润泽资金流动性通道的张力,从而提升金融生态的整体效能。(杜静)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