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时期:
一个个被倒掉的校长们
罗家伦带来了国民政府于当年9月5日颁布的《国立清华大学条例》,共31条。这个条例与清华在1926年的《清华学校组织大纲》相比,有了很多修改,教授会和评议会虽然还在,但是权力相对削减,比如教授会原来拥有的选举教务长权、否决评议会决议权、推荐各系教授权和推举系主任权就被删去,而政府主管教育部门和校长的权力却得到加强——实际上国民党何尝不想从教授们手中收回主管学校的权力呢?
但是罗家伦马上就感觉到了清华的教授们对这个条例的不满。为减少阻力,取得教授会和评议会的合作,他也作了若干让步,同意重修《国立清华大学条例》,赋予教授们更多的权力。
尽管后人对罗家伦批评甚多,但平心而论,在掌管清华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对清华的贡献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他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提高中国课程的地位;压低洋人的地位;开解女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遗余力地聘请了一批当时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到清华任教;增设地理系和土木工程系,成立文,理,法三个学院等等。历史学家高华曾这样评价罗家伦:“即使是他在清华实施备受批评的‘四化’,即‘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也不能被一概否定。其中,廉洁化、学术化和平民化都对当时清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其中的纪律化政治味最浓,有明显为当政者直接服务之目的,而且采取的措施也不妥当,过于激进,招致清华师生的抵触。”
高华这样分析罗家伦最终辞职的原因:罗家伦的政治背景过强,他在清华实施的改革也过于突出政治;再者他资历浅,学术上无地位,而且讲话常大言不惭,招来许多非议和反对。1930年5月,国民党发生内讧,冯玉祥,阎锡山对蒋介石开战,汪精卫,阎锡山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北方失势,清华师生趁机掀起“驱罗”运动。5月20日,学生代表大会提出了“请罗家伦自动辞职”的议案,罗氏政治上失去靠山,在校内又得不到拥戴,内外交困中终于辞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