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表:陈恒
制表:陈恒
2.
一线城市处于幸福感低谷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幸福感的一面是人的生存状态,另一面则是对社会价值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心态。
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幸福感?哪些因素会拿走或增加幸福的砝码?调查显示,中国人增加幸福感的砝码非常一致,如“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而最不增加幸福感的则是“帮助他人”。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中国人不是以个体方式存在,而是生活在家庭和人际之中的。“多少年过去,这种状况没有太大变化,家庭仍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何建新认为,这种特征反映在生活里是中国人表现出的非常矛盾的价值取向,“对待他人中国人显得有些冷漠:不能扶老人,不愿募捐;但同时对亲人和朋友又非常充满温情。”
“一些文明和教育程度更高的国家,选择做义工,帮助他人是许多人一生都要从事的职业。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人都是自己,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何建新表示,每个社会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中国人会慢慢通过全球化融合,逐步学习和补充这些元素,学会帮助他人。
虽然20个城市居民幸福感受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身健康和未来的风险持担忧态度。从幸福感来源的评价来看,中国城市居民在财务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幸福感偏低,说明中国城市居民有保障性依赖的倾向,有一定的不安全感来自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有高达七成的被访者认为赡养老人的资金开支较大,近八成被访者认为目前子女教育的费用很高。
“正是由于对城市生活环境、个人发展预期、家庭财务收支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焦虑,一线城市处于幸福感的低谷。”何建新分析,二、三、四线城市生活得相对更坦然,也与这些城市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有关,比如人们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较低的通胀水平、相对合适的城市拥挤度等,都会让人心生满足感。“目前已经开始出现逃离一线城市的倾向,二、三、四线城市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是一个很好的迹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城市居民在普遍享受着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福祉上升的同时,也在普遍承受着社会发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给自身的相对压力。
3.
从个人感受到国家行动
“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思考的问题,所以关于幸福感的讨论并不陌生。但是最近几年开始不一样,对幸福的研究开始从哲学层面落实到国家具体行动的层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说。
曾经,GDP数字的高低,一直被视为衡量经济绩效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GDP代表的社会经济进步与个人的生活感受之间产生反差,人们开始反思,是不是GDP这一衡量标准出了问题?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2008年2月,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奇决定设立经济绩效与社会进步评估委员会,由国际三大知名经济学家担纲研究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最后出台的报告从GDP标准的缺陷、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三方面,建议主要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调整GDP的算法,用“国民幸福总值”(GNH)取代“国民生产总值”(GDP),纠正GDP社会发展的误导。
类似的反思和行动国内也在进行中。去年开始,广东、山东、河南等地相继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写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