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还是责难:山寨产品的中国命运

2012-01-04 08:45:43 来源:法制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山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现象,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其从最初的山寨产品发展成山寨经济,甚至延伸到了山寨文化与山寨精神。目前,社会上对于“山寨”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应对其草根创新精神加以褒奖,认为它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打造强势品牌的产业必经之路;另一种观点认为其外观或商业模式模仿、商标或外观相似的做法,与我国实现自主创新主旨相悖,由此引来的质疑、责难之声四起。那么,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今天,我们对山寨产品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这将决定山寨经济的命运。为此,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九次论坛邀请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就该问题发表看法。愿这组文章能引发读者对“山寨”问题的关注,也能为中国山寨产品的未来提供可实现的方向。 ——编者

创新:从模仿向突破转身

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山寨产品的存在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我们要扶持、引导它从模仿创新向突破式创新转变,帮助其走上从“山寨”到自主品牌,进而向全球强势品牌进发的崛起之路。

历史证明“山寨”不是现代现象,古已有之,中国的古代发明与优秀传统中许多都被一衣带水的邻邦模仿和舶来,并加以沿袭与流传,比如日本的茶道。只是这种现象又在现代重新流行起来,被称之为“山寨”。我国的“山寨”最初来源于山寨手机,广东一些作坊式的IT工厂以模仿知名手机品牌生产出山寨手机,并迅速蔓延到各类产品及社会领域,成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

“山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建立在草根创新精神上的山寨模式,代表性的为文化社会现象的“山寨”,比如山寨春晚、百家讲坛,这一类“山寨”即使是创新也往往是一种被称为“恶俗式的创新”,通过搞怪来吸引眼球获得传播。第二类“山寨”是基于模仿学习的模仿式创新及进而实现的突破式创新。比如,腾讯公司的即时通讯业务QQ“山寨”了美国的ICQ。但如今,腾迅QQ通过模仿创新加之自主研发,实现了突破式创新,推出了许多首创的网络增值服务产品如开心农场等游戏产品、QQ群、微信等。这两类的内在逻辑是,前者是娱乐式的逻辑,短视的、过把瘾就结束;而后者具有成就动机,立意高远。

其实,山寨产品并不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它们根本定位目标不同。假冒品目标是“冒”,通过抄袭试图达到“以假乱真”。而“山寨”的目标是“仿”,在设计等元素上仿照正品,或在品牌标识上仿照。山寨产品是具有自有品牌的,在附加功能上有自主创新,功能设计上甚至超越了原有正版商品。因此,山寨产品不等于假冒,需要在身份上将其转正。

笔者以为,山寨产品的出现是中国转型经济路径的必经阶段,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应对,扶持其实现突破式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有企业、消费者、社会多重维度的因素驱动。

首先,一些成功企业的“山寨”之路为我们提供佐证,“山寨”是企业创新品牌的一条必经之路,由此,应对其持有宽容的态度,帮助其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突破性跨越。回顾我国诸多成功企业,不乏通过“山寨”起家、最终塑造强势品牌的例子。比如,被称为大中华的大唐、中兴、华为原来都是做“山寨”起步的,他们模仿为先、酝酿积累实力,经过多年突破创新,打造成知名自主品牌,如今其已成为全球通讯行业屈指可数的知名品牌。

其次,山寨产品满足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诸多功能诉求。对消费者来说,若没有出众的产品,企业作再精彩的营销战术都只是镜花水月,能赢得消费者的独特产品就显得异常重要。山寨产品不仅拥有品牌产品的基本功能,还整合添加了更多品牌产品无法具备的创新功能,独具匠心的功能创新,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打开了潜在市场。“山寨”运用一种定制化模式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体现了对消费者需求的体恤。同时,山寨产品还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比如求廉心理、求实心理、求新心理、求异心理等。山寨产品低廉的价格、独特的外观及强劲的功能组合满足消费者的求廉与求实心理,加之山寨代表的反权威、反主流的精神象征含义,又迎合了另一些追求独特、新奇、我行我素的消费者的内心召唤,对他们而言“山寨”更多是凸显一种多元化精神、一种草根文化、一种反对主流彰显平民身份的态度。

总之,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山寨产品的存在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我们要扶持、引导它从模仿创新向突破式创新转变,帮助其走上从“山寨”到自主品牌,进而向全球强势品牌进发的崛起之路。这不仅是山寨产品的命运,更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是中国经济发展实现的一条出路。

陈曦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

编辑: yushunan  标签: 山寨经济 求实心理 信息加工过程 腾迅QQ 认知资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公司年会中那些有趣节目

全球各大品牌命名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