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造字鼻祖仓颉墓寻踪:众多历史佐证寿光说

2012-05-08 14:04:15 来源:齐鲁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葛怀圣翻阅着孙仲春著的《寿光探微》一书中的西北海郡图、三国时代曹魏青徐二州分域图向记者讲述,寿光仓颉墓的主要证据,一是《通志》云:“《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中。”二是《水经注》载:“仓颉台,弥水所经,水东有孔子问经石室。”白水县仓颉墓的证据晚于寿光仓颉墓的证据,且是孤证,相比之下,仓颉墓在寿光较可信。《金陵新志》载,寿光仓颉墓中石室出土于周代。元郑杓《衍极》云:“北海亦有仓颉藏书台”。据在寿光城西南八公里孙家集出土的文物看,仓颉墓在寿光比较可信,目前也为多数史家所公认。仓颉的栖居之地,历来为帝王将相、骚人墨客顶礼膜拜之处,留有诸多诗文。

据民国《寿光县志》记载:“仓颉墓在县城西大西门外,向北百步许,久为一邑名区。”寿光仓颉墓原是一座高台,临弥水,在汉代的寿光县城牟城村处。据《寿光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始修于寿光城西门外。原墓封土长宽各4.47米,高2.26米,上生蓍草。墓地面积共10余亩。正门为月形圆门,四面护以短墙。墓前有祠,环以回廊,明弘治十六年知县翟唐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王文翰重修(1999年6月8日发现明嘉靖仓颉墓碑。碑高92厘米、宽58厘米,碑正面阴雕“仓颉墓”三个大字,取体行楷,苍劲有力。右上款刻有“嘉靖甲寅秋七月吉旦”,左下款为“寿光知县王文翰立”)。万历中知县王国相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县令刘有成复葺之。“蠲吉损俸,庇饬遗丘,通以桥梁,护以禅刹,周以长廊,而建新亭于其旁”。

葛怀圣说,原来民国《寿光县志》原文是:“墓南有祠,明洪武中知县翟唐再建,于万历中知县王国治、清康熙三十六年知县刘有成复葺之。”葛怀圣先后查找了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康熙《寿光县志》,才明确了是明弘治十六年知县翟唐建的仓颉祠,万历中知县是王国相不是王国治。

墓东西各有一井,即所谓寿光八景之一的“仓颉双井”。二井年代久远,神奇莫测。东井水质清冽透明,甘甜如醇;西井水略呈浑浊,苦涩如黄连。此二井相隔五米许,却迥然各异。若向东井掷一石子,西井则同时澎然有声,水花泛起;若在西井投一石子,东井亦声纹如故。是何原因,不得而知,成千古之谜。

墓前一亭曰启秘亭,亭内设石几、石凳。民国《寿光县志·名胜》载:启秘亭,《刘志》谓亭在仓颉墓前墓侧,出城西门由护隍堤北行百余步,西折苇陂之北岸有门南向,颜曰“谁园”,入门由长廊西折复折而北入中厅,厅三楹,颜曰:“亦曰轩”。复由轩之东角绕出轩之后楹计长廊二十六间,有陂横亘之置板桥,其上额曰:“问津桥”,由桥而北则仓颉墓也。墓前别有方亭,启秘亭在墓之右,去墓可五步许,亭形亦方计十二楹。墓地原属于官办“谁园”禅刹,地则是由县令刘有成捐款买贾氏地十亩,经营数载,幽折旷夷,遂成佳胜。石亭有楹联:“千古大文三尺土,两间灵气一孤亭。”后数任知县皆修葺题字。清嘉庆间,知县宋铭匾曰:“始制文字”。光绪二十年、三十年复修两亭,绕以短垣圆门,小桥连通。民国六年县知事尹志皋镌石亭联云:“石室志藏书,廿八言文字蟠螭,除秦李斯、汉叔孙通无能识者;幽宫留宿土,四千年洪荒遗蜕,并娲皇墓、少昊陵相与传之。”

葛怀圣告诉记者,当时仓颉墓园中还有松柏、槐、柳,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东西两溪,溪上各有拱形小桥。亭榭玉立,小桥流水,宛如江南水乡图,别是一番风景。1950年墓前建烈士陵园,墓园并存,新旧相映,为寿城一绝。1960年陵园迁徙,仓颉墓亦废。可惜“文革”期间再遭破坏,旧貌荡然无存,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许银娟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仓颉 仓圣 仓颉庙 仓颉墓 仓颉造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泰国的“租妻”文化

"血脖肉"做馅 香精掩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