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公开蕴含政改信息
“我们未来的预算,它应该活在阳光和真实之中。”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说。财政信息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原本就是归全体公民共享的东西,人人都应享有平等获知的权利。
有学者指出,预算信息是最典型的公共信息,是最应该公开的公共信息。如此说来,预算公开并非政府“额外施恩”,不过是一个回归常识的过程。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所言,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当然有权利知道政府每笔收入的来源和每笔开支的出处。蔡定剑教授也认为,公开政府财政预算和决算,是一个法治政府、民主政府的应有之义。
早在1908年,推动纽约政府预算改革的美国学者就说: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看不见的政府是不负责的政府,不负责的政府不是民主的政府,预算改革就是把看不见的政府变成看得见的政府。
其实,预算公开绝非信息公开那么简单,它蕴含深远的政治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指出,推进预算公开,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促进财政信息公开是构建民主法治社会最好的实践活动,强过“空谈民主”。
对此,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有着精辟的注解,“不要抽象看政治改革,不要认为改革就是选举就是投票。预算公开改革实为政治改革。”吴晓灵认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财政的管理者明白,如果预算彻底公开,他们谋求单位和个人利益的空间也会缩小,所以就以保密为借口来推延公共预算改革。
在吴晓灵看来,预算公开改革不是技术问题,是政治决心问题,是敢不敢公开、愿不愿意公开接受人民监督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认为,预算是中国政治改革的突破口,因为预算改革涉及方方面面。
预算反映整个国家的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预算信息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从政改来审视预算公开,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历年人代会,人大代表对预算审议的热情并不高,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报告的反对票和弃权票达到1/7。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教授表示,现在做的预算本身就是一本糊涂账,预算制度需要改革。李炜光教授则表示,一个预算改革牵扯到很多问题,现在的审议是一天半天的,一个国家这样的大事怎么能走过场。他说,“人大要改革,人大至少把预算当回事做。”“政策是导向,预算才是具体行动,才是政策的命脉。”正如蔡定剑所言,只有把预算审查起来才是一个务实而更有意义的人代会。
2010年1月,湖北省人代会恢复口头听取计划预算报告,不再使用书面报告方式。预算报告方式的一个轮回,显示地方人大更进一步看重预算审批权。
当前,在完善预算科目设置,公开预算细账的同时,让预算审查成为人代会的议题之重,增加预算审查时间,进一步激发人大代表审查预算的热情,不断提高人大审查能力,乃是人大建设和改革之要务。(来源:《人大研究》供人民网专用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人民之友》杂志社)
来源:人民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