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癫狂的纽约”暗藏着什么城市规划密码?
《癫狂的纽约》
《癫狂的纽约》作者授权中文译者唐克扬
建筑创意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图/受访者提供
纽约不是艺术审美的结果
什么动机驱使人们建筑城市?大多数城市是以人的行为规范为规划逻辑的,也就是根据人际法则建造,根据人们说过的实际需要、交通情况、路面高低来设置街道台阶过道。但纽约不是。
纽约不是艺术审美的结果,它不是根据人际法则建造的城市。“曼哈顿是西方文明终结期的竞技场,”曾在芝加哥大学以及哈佛大学攻读设计的唐克扬,曾在纽约住过几年。“每个人一到纽约,都觉得‘疯狂’,如此密集如此多摩天大楼。当时还没有911,我就时常想这么拥挤万一火灾怎么办?尽管肯定是有应急措施,但这是一种不由自主的不安全感。”
纽约著名的方格结构,其实是地产商逐利的结果,地产商把城市规划得很精细,方便投资购买。这是商人现实主义的行为,与美学没有什么关系。但这样的局面造就了今天的纽约曼哈顿,因为岛只有这么大,当你把每个地块都设计成方方正正的形状时,就只能尽量向里向空中利用,好好做一下立面——有时连立面都只能考虑一个,因为其它三面已经被别人占了。
摩天大楼对文化做了什么?
城市是什么?城市是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地方。大城市看起来既壮观又令人害怕。人是生活在一种象征意义之中的。
密度是什么?密度是一种“拥挤的文化”。若一个地方有很多热闹可看,那么自然有人气。
在很多旧的大城市例如罗马,纪念碑是一方地标,给人们仰望。而在纽约,摩天大楼就是这个城市的纪念碑。由于过于密集,你抬头也无法仰视全貌,人们看不见全貌,只能住进去感受它,生活在这个纪念碑之中,自己成为纪念碑的一部分。
巴黎也曾经有人提出过要整个推倒重建,为了清洁或为了别的原因,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想法。但即便这样,巴黎仍然没有放弃维持人的格局,让城市规划与人有联系。而纽约的“方格”街道,街区之间互不相干,就连楼层间也是如此。甚至你在一个写字楼层里养猪养羊也没有关系。
我们的城市会变成这样吗?
中国的经济在崛起,但唐克扬说,他曾看过一个统计数据,论及生产能力,中国的大都市还比不上纽约。纽约也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不仅代表美国,由于联合国总部也在纽约,因此,纽约也是世界的。建筑有了为一种宏大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有没有同样的状况呢?唐克扬说:“比如在北京,你想找一个最便宜的四合院,有!只有3平方米的四合院,你买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一个指标意义。”
中国的建筑,仍然十分讲究和谐,也就是人的逻辑。例如这个美术馆与居民区相比邻,若以典型的中国思维,那么要左右拉齐,要么各退一步,但库哈斯不讲这个,他就是根据目的性,把两个建筑摆在一起,互不干涉。
建筑理论有无过时?
《癫狂的纽约》是库哈斯1978年写的书,这和他现在的设计理念有没有什么变化?
“我觉得库哈斯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风格可言。他也是不按审美取向来设计,而是根据人的活动实际需要、根据目的性来设计。他很少视觉定势,他是穿Prada的人,但他设计的建筑有时候很讲究,有时候却很简便。他没有“建筑是用来打扮城市”的想法。
“所以他不断在变,没有固定的风格。但这也看得出来,这本1979年写的书,他所观察的纽约的建筑,这种现实主义的作品,与他现在并没有冲突。”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也许关心的是某幢建筑是否壮观漂亮。而建筑师去看城市,却是看到每个城市规划不同,其中蕴含的密码。
建筑师库哈斯,在1979年写的《癫狂的纽约》曾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理论著作之一,而库哈斯本人也是广东时代美术馆的设计者。3月5日,《癫狂的纽约》作者授权中文译者唐克扬来到广州,在时代美术馆开讲纽约的癫狂以及背后蕴藏的建筑师“密码”。
唐克扬,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癫狂的纽约》经原作者授权的中文译者。主要展览和设计包括在故宫举办的“典藏与文明之光”特展,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以及在奥古斯都的夏宫举办的“活的中国园林”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