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刘相琳)在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重庆却以GDP增速连续3年逾10%,成为经济转型的样板之一。良好发展态势背后“密码”何在?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重庆官员给出答案。
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重庆是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成为近年来当地工业发展的主导。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长黄奇帆在今年两会重庆团开放日上表示,重庆工业飞速发展经验之一就是集群效应。在集群方面,重庆垂直整合产业链,让产品上中下游产业链集聚,并汇集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让企业成本迅速下降。
在此背景下,重庆“从无到有”吸引了世界五大知名电脑品牌商、台湾6家代工厂,及8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世界级笔电等网络终端制造基地;以长安汽车为龙头,汇集10个国内外汽车品牌重要厂商,及1000家配套企业,形成了中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作为重庆工业增长的“双引擎”,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的挑战。目前,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正向“芯、屏、器、核”的智能终端升级,汽车工业正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重庆在工业体系布局上已逐渐改变了“傻大黑粗”的形象。
提前布局新兴产业促动力转换
重庆为防经济增长动力“青黄不接”,从2014年开始规划布局了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页岩气、生物医药等十大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图培育工业新增长极,力争形成万亿元人民币产值。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说,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为规划,巴南区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纾解了重庆传统产业增速放缓的压力。
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64亿元人民币,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0%。创新、协调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征。
防范风险坚决不碰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已成为当下不少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而早在2013年10月,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就召开重庆市委常委会,明确“各区县、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和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重庆经济发展快就快在当全国都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时,重庆这‘三去’相对压力较小。”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重庆原本就是老工业基地,早就吃过了产能过剩的苦,所以较早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这让重庆发展少了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为吸引紧缺产业投资,重庆努力营造低税费成本、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物流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的营商环境。汤宗伟认为,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五低”环境,重庆工业企业的利润也因此连续数年增长为全国第一。
构建开放平台融入全球市场
“不沿边、不靠海”曾是重庆长期以来开放的短板。而今,这个定位变成了“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江达海”。重庆江北机场、寸滩港、团结村铁路站已实现交通枢纽、口岸、保税区3种功能的“三合一”。
“重庆打造外向型产业集群,突破点就是构建开放型平台。”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保税港区开发管理集团董事长唐林说,发挥口岸功能和政策优势,重庆近年来重点打造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贸易等产业。依托保税港区,重庆在内陆率先拥有了统筹外贸和内贸两个市场、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开放平台。保税港区已成为重庆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
事实上,保税港区仅仅是重庆对外开放的功能平台之一。在重庆加大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不得不提的还有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简称“渝新欧”)。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海关原关长马忠源说,“渝新欧”是重庆深入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加快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缩影。
“十二五”期间,重庆进出口总额增长5倍多,每年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稳居中西部第一,超半数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如今,重庆已从对外开放“末梢”,变为深度融入全球分工的内陆开放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