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文化娱乐
沪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举行 研讨如何繁荣上海文艺
2016-01-20 08:21:00
 

  原标题: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研讨如何繁荣上海文艺 补短板、破瓶颈,上海文艺应建长远生态链

  第五次上海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昨天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包亚明,《新民晚报》原副总编、高级编辑朱大建,《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胡雪桦,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平等7位文艺评论家,就上海文艺创作的实际,从“补短板”和“破瓶颈”的角度,议论分析上海文艺工作中有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就进一步繁荣活跃上海的文艺创作和评论各抒己见。

  定位:给上海文艺一个更高的目标

  “关于当前上海的文艺创作形势,一直众说纷纭,这其实是个思想的瓶颈。我们文艺界也有自己理不足、气不壮的问题,觉得以前的上海才是文艺的半壁江山,但这一点要正确看待。”文艺创作和评论,离不开好的土壤,与城市的文化定位更紧密相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上海文艺不再坐拥“半壁江山”的定位,本质上说明全国各地的文化都在进步,“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创新,有较高的战略目标,让上海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定位,思考怎样为国家承担更多文化战略任务,为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有一席之地而努力”。

  对此,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也很认同,“无论是从戏剧舞台还是电视文化,上海都应该具备更强的实力,呈现出大上海有容乃大的风貌”。而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包亚明更指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文化的繁荣,实际上是形成一种大的文化氛围,今天讨论上海文艺事业,还应该建立长远的生态链,突出城市文化的个性。“我们现在有能力把很多文化空间高档化,但光是抓硬件、抓亮点还不够,还要涉及到作品、人才,形成良好的流动,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

  创作:青年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要说上海文艺创作的短板,《新民晚报》原副总编、高级编辑朱大建朱大建认为,纪实文学是其中之一。但他同时指出,纪实文学今天依然蕴含着大量宝藏,如上海中心建设的故事、上海援助非洲医疗的故事等去年都在电子季刊《上海纪实》 上发表。朱大建说,报告文学对采访要求很高,但稿酬回报不高,写作队伍正在老化,“有一个松江区的妇产科医生在摩洛哥的故事,当地十几万人口,只有这一个妇产科医生,用自己的技术为当地产妇治疗、接生……我们目前的困难在于,年轻的队伍还需要培养”。对此,毛时安也深有感触,“我们说到上海文学,想到的是王安忆、金宇澄,但对年轻作家的关注和推介还不够”。

  而在电影创作方面,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胡雪桦也强调了内容和人才的意义,对由上海电影节平台带来的一系列电影教学事业充满期待,“北京的确有大量的电影人才,但我们同样可以把平台扩大到国际上,吸引国际的题材与合作。上海这两年对电影有很多好的政策,包括奖励的机制,未来就应该考虑怎么把这一点与电影公司、与学校这样的人才库乃至于国际大公司接轨。”

  评论:评论家也要有自我要求

  创作能力要提高,评论同样追求质量。《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从评论家的“短板”和“瓶颈”入手分析,认为当下普遍将评论视为文学的附庸,这导致了作家与评论家相对处于对立的关系,“文学评论有自己的尊严,它是密度更高的文学。评论家首先也应该是作家,甚至是作家中的作家,评论家写的评论不仅是给作家本人看的,甚至是给一代知识分子看的”。在他看来,评论家应该讨论对当下有意义的作品,哪怕这部作品创作于几个世纪以前,“只要对当下有意义,就应该纳入,这样评论者的学界会开阔,学养会更大”。

  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平则从市场和体制的角度指出,应当关注评论家的人才培养以及稿酬、出版等问题,把握新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的能量。他以去年11月开创的自媒体“80后文艺评论为例”,文艺评论通过新媒体与青年读者有了更近的接触,“包括未来我们还可以考虑面对面的传播,在高校建立统一的讲座平台”。晨报记者 曾索狄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闻晨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