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文化娱乐
2016年开年好书 《风在树林里走》展现季羡林精神世界
2016-01-09 08:54:00
 原标题:2016年开年好书

作者:黄永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残雪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克里斯汀·罗思-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路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姜淑梅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杨渡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约翰·威廉斯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为期三天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即将落幕了,几十万种图书集中亮相将国展(老馆)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图书馆。京华时报记者从中挑选了适合大众阅读的八本好书,既有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随笔集,也有在灰尘里沉睡了50年后成为畅销书的《斯通纳》,无论是想青春怀旧,还是体验生命的深刻,总有一本适合你。读完一本好书,或许是打开2016的最好方式。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

  老头儿抗战经历了什么

  2009年,当知名“段子手”黄永玉在《收获》杂志上连载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作家韩少功称其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如今,这部长篇小说已经出到第二套,继80万字的《朱雀城》之后,书中的主人公“张序子”长到了12岁,开始了他抗战《八年》期间的生活。

  在最先上市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卷中,张序子因家道中落,离开了故乡朱雀和家人,找到在长沙的爸爸张幼麟,随后幼麟安排序子到厦门集美读初中,没料到几个月后,抗战开始了。其实,这位可爱的老头儿除了画画、写段子、设计猴票之外,小说写得也不错。

  《风在树林里走》

  大师就是大人而非小人

  今年是国学大师季羡林诞辰105周年,老牌文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四卷本的散文精选集《风在树林里走》。在老人去世以后,市面上冒出了不少与季羡林相关的著作,有的只是选了几篇文章拼凑成了小册子。相比之下,这套书更能全面地展现季先生的精神世界。

  第一册《诗境·自然》收录了季老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60余篇,第二册《光影·行迹》,记录了季老游历世界各国的感受,第三册《情怀·人物》则选择了季老写人记事的抒情散文60余篇,最后一本《浮沉·时世》主要收录了季老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对于当下“大师”满天飞的现象,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说,大师不是别人封的,而是一种社会认知,“大师就是大人,这是相对小人而言的。”

  《黑暗地母的礼物》

  “好读”到作者都没想到

  提到先锋派作家残雪,有人质疑,有人痴迷,有人热捧,更多的人是不了解。2015年,这位先锋女作家一举摘下三个国际文学奖提名,最终与她的翻译安娜莉丝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有国外主流媒体称,相比诺奖得主莫言,西方读者更加熟悉残雪。

  这部长篇《黑暗地母的礼物》是残雪对故乡的深层隐喻,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五里渠小学的偏僻学校里,小说里有煤永老师、张丹织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角色,行文延续她一贯的魔幻风格。残雪把它称作自己最炉火纯青的一部长篇,“也是我最好读的一部小说,连我自己都没想到。”

  《莫斯科的黄金时代》

  苏联传媒帝国的兴衰

  2012年,一部《主流》让大家开始关注商务印书馆的“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丛书,这部《莫斯科的黄金时代》就是该文库的最新作品。二战后,苏联如何致力于在全世界打造苏联文化品牌?苏联文化在媒体时代暴露出哪些毁害性弱点?或许从书中能找到答案。

  苏联时期,电视缺乏不拘一格、及时性和亲切感,将《天鹅湖》与赛事节目、足球比赛和农业政策的演讲混搭在一起呈现给观众。丛书主编颜子悦认为,苏联传媒帝国逐渐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文化不像美国文化,解决了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差别问题。

  《慈悲》

  跟余华《活着》相照应

  70后作家路内因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而蜚声文坛,他的文字充满黑色幽默和机智调侃,主人公路小路的生活多与工厂有关。这部《慈悲》仍然是一个和工厂有关的小说,触角延伸到了路小路的父辈一代身上。他从主人公水生十二岁逃饥荒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五十多岁下岗,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的三年自然灾害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这期间还有“文革”和改革开放。

  有评论家看完后,将这部小说与余华的《活着》对比。相比以往作品,路内这次多了份厚重历史感和责任感。

  《长脖子女人》

  姜奶奶的故事像“聊斋”

  这位60岁开始识字,70岁开始写作的传奇奶奶,此前已经出了两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和《苦菜花,甘蔗芽》。这部《长脖子女人》延续姜淑梅的乡土气息,不一样的是,这些故事是她从深山里“采集”来的。

  这些短篇故事里很多来自乡野的传说,姜奶奶的文字没有那些文学腔调,短小而耐人寻味,以她本性中最自然最原始最生动的笔触写下了既根植于现实又带有超现实色彩的民间故事。有读者看完后,把这本《长脖子女人》称作是白话版“聊斋”。姜奶奶说,她的第四本书不久后也要出版了,之后还要去新的地方“上货”,寻找素材。

  《一百年漂泊》

  台湾农民的社会生活史

  台湾用四十年时间,以“十倍速发展”完成欧洲国家历经四百多年的社会转型。由于速度之极度扭曲,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然而,这种“十倍速发展”,从农村剧变至工业社会的历程,又岂是台湾所独有?

  台湾作家杨渡的这部自传体小说《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讲述一个台湾农民家族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显现了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透视“台湾经济奇迹”背后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

  《斯通纳》

  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书

  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早在1965年就出版了,当初它收获的唯一媒体评价是《纽约客》的一小块书讯简介“上乘之作”。直到1994年作者去世,《斯通纳》卖出不到一万册。

  然而50年后,这本书的命运却发生了变化,开始凭借良好的口碑在知识分子之间传播,随后迎来了热销狂潮。故事的主人公斯通纳原本是美国西部的农民子弟,因大学期间的一次文学课成了文学青年,与性格孤僻的富家女子成婚,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里默默任教,度过了平凡甚至悲惨的一生。对于斯通纳,以及像他那样“平庸”的文学青年来说,生命中的激情一直在,随时被点燃。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京华时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