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声音·教育要遵守常识——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
2016-02-03 09:34:37
 

图片来源:网络

  有老师问,你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为什么反复强调“常识”?很简单,我是教师,背离教学常识,就可能误人子弟,而遵守常识可以让我的教学少犯错误,仅此而已。教育界的浮躁之风经久不息,反常识甚嚣尘上,几成气候;强调守本分,或许能让那些恪守常识的老师安心教学。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有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浮躁之风让教学失常

  教育关涉人的未来,任重道远,不能因为有困难就背离常识。基础教育一直遭遇各种困境,但解决问题的阻力变得越来越大。此中原因,固然在于社会开放后人们能公开主张争取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也和社会不良风气有关。浮躁和急功近利纠缠在一起,酿成校园的浮躁之风。

  如果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对付考试以升入更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无法发生。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思考自己的明天。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这种“教育”。

  此外,更危险的是违反常识、背离常识的“反教育”。目前基础教育领域里这种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不免令人担忧。教育的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所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衷不切实际的鼓噪。

  在一些学校,看到的,经不起想;听到的,经不起问。一些学校宣传推行“高效课堂”,既然“高效”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少上些课,然而教室课表上主要学科的课时竟然大大超过部颁标准。又有学校大张旗鼓地组织学生“夜间步行活动”,请来媒体大事报道,轰动一时。但让老师们不能理解的是:校长悄悄下令把每周体育课减去了一节。近年又有“阅读推广活动”,一些学校还设立“读书节”——我很疑惑:学校本是读书场所,为什么也要“推广阅读”?学生每天都在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节”这种形式?“读书节”这一天,学生捧着书装样子拍“阅读照”,然后继续做教辅做试卷,一个月只有两天休息。

  因为浮躁,常识与逻辑往往不受重视。多次看到这样的“经验介绍”:某个学生“月考名次落后,年级组和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什么叫“月考”?为什么要排“名次”?学生某门课成绩有浮动,是不是非得去寻根究底?学生本人有没有思考能力?找家长“沟通”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学习有问题就通知家长,那么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当未来的教育史家在安静的时代阅读今人留下的这些教育事迹,他们会比我们有智慧。

  如果一种不良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那一定是有利益群体在固守,他们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解说、推诿,甚而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比如,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教师的学习途径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方便,然而每年仍有动辙几十万教育界干部和老师不远千里朝拜“典型”以“取经”。而中小学的“检查”“验收”“评比”多到不胜其烦,学校疲于应付,难得有一周安静;一些教师也受浮躁之风影响,热衷表演,课堂喧闹如集市。有人认为,这些“验收”“评比”和“赛课”“对学校工作是一种推动和促进”,这种解释隐含的意思是否要以此来监督学校与教师的懒惰?

  浮躁之风,或出于落后的政绩观,或由于违背常识的盲从。浮躁之风盛行的现象经不起理性思考,如果能在教育内部进行反思讨论,其怪自败。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教育者本身即应当是思考者,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回避矛盾,不能对学校的教育现象作出解释,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编辑:小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