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90%未能转化 冰箱里的科技成果如何解冻?
2016-01-26 07:37:21
 

  企业和科研人员沟通时如何找准频道

  对于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来说,走出实验室被企业相中也是一道“坎儿”。

  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老师反映,对接企业和高校的平台很多,比如各个学校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及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但问题是,企业和学校往往“各自为政”:高校站在高校一方,企业站在企业一方。

  高校老师对成果的预期和企业对成果的认可往往并不匹配。一项科研成果,老师觉得是好东西,但企业却不一定这么看。要把一项技术转换成商品,需要花费更多心血。有时候甚至是“老师一开口,就把企业吓跑了”。这中间缺少一个牵线搭桥的市场平台。

  刘燕刚说,相比科研院所,中介公司懂得市场前景;相比企业,又懂技术。但可惜的是,提供支撑帮助的平台比较少。

  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始在内部成立转化平台。

  刘燕刚所在的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处置是由他所在的部门来做。

  2008年以后,国家的科研经费每年以20%的比例增加,但是高校的很多成果出来以后,都锁在实验室里,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交大在2009年就组建了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

  按照流程,企业想跟高校老师合作,需要先跟老师本人商定转让的具体方式,如果是转让和授权,则需要发明专利的老师以及所在的院系和企业形成一个方案。由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代表学校进行审核。若涉及比较复杂的技术入股,则由研究院操作全过程。

  由于缺少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和科研人员沟通时往往不在一个频道。

  比如,双方讨论一项技术时,科研人员通过论文、实验参数来说事,而企业家根本听不懂新技术的“奥妙”;对企业经营者关心的投入产出比、回报率、市场优势等问题,科研人员根本“接不上茬”。

  为了弥补这样的鸿沟,科研院所和高校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

  天津一所重点高校的管理人士以他们学校的科技转移中心举例,每个学校都会有科技转化机构,但机构里的人员大多是学校里的老师,在商务方面都是外行。

  为了拥有精通商务谈判技巧的人才,这所学校的科技转移中心专门从社会上聘请了一支市场经纪人队伍。经纪人更懂得怎样和企业谈判。因为招聘的基本原则就是,“懂技术、懂法律、懂商务的综合人才”。

  “由于理化所更偏重于应用,所以跟企业对接诉求也比其他院所要多,为了提高转化效率,理化所专门成立了产业策划部。”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产业策划部项目主管和晓楠介绍,尽管中科院下面100多个研究所都有负责科技转化的处室,但理化所还是单独成立了一个部门来做科技成果转化的事。

  为了让科研人员听得懂企业的语言,理化所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读MBA,去学习企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相关知识。

  但这些尝试都是零星的,市场上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日益旺盛,单靠企业和高校满足不了市场的全部需求。市场上的资源对接平台急需完善。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研究室主任宋河发去年9月撰文表示,我国迄今没有建立起一家依靠专利池或专利组合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人员过高的奖励比例是一种个体户、小作坊式管理模式,不利于专利池或专利组合为主营业务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不利于现有生存困难的技术中介机构的转型。

  为解决上述问题,宋河发认为,应尽快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细则。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人才团队与能力建设。理工类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应建立内部技术转移机构或外部技术转移公司,具备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管理和投资功能。推动中介机构转型,支持以技术标准为依托,以专利池或专利组合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建立和发展。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