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统整理念下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15-12-30 09:26:00
 原标题:统整理念下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14年3月,教育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指出“教育部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北师大褚宏启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目前培养核心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即通过课程的改革来推动素养的提高”。

  历城区实验小学三年前开始的主题课程整合改革,恰恰将“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确定为其核心理念,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诸多课程整合形式中,历城区实验小学课改团队立足校情、学情,将课程整合定位为学科间的横向整合,主张以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将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全部打碎,重新糅合,在不降低课程目标、不减少课时量的原则下,通过删减、增补、融合,有机整合形成了一门全新的学校课程——主题课程,重塑了学校课程体系。该校主题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目标观由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核心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将教学空间由学校、课堂拓展到家庭、社区、社会,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互助,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课程目标

  从知识走向素养——关注“人的成长”

  目标是课程的核心,也是灵魂,是课程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课程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体现,是主题活动实施之后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所要达到的程度。我们从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发展奠基,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关注主题课程的发展要求、助学生提高能力出发,认真研究国家课程《品德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标准及《3-6年级: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通过删减、融合、增补、重组,对目标进行整合,确立了主题课程总目标:

  学校的主题课程以“人的成长”为关注核心,重点突出了对学生“全人”的培养。引领学生通过主题课程的学习,掌握主题活动学习的基本过程、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形成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

  课程目标是一个系统,我们以“课程总目标——年级目标——主题活动目标——课时活动目标”逐级制定,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目标体系。

  例如:关于学习方法的目标描述

  三年级:初步掌握观察法、提问题、采访法、设计方案等研究方法。

  初步学会搜集资料的方法。

  四年级:进一步使用采访、实验、总结交流等研究方法;

  初步掌握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

  五年级:学会考察法、调查法、统计数据等研究方法;能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

  六年级:学会写研究报告、辩论、评价反思等研究方法。

  课程目标体现了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具体性等特点,同时也兼具个性化和选择性。目标的确立对主题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具有导向性,将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和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课程内容

  从“碎片”走向“系统”——重塑课程体系

  1.找出内容重合的部分。我们在使用三至六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时发现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于是我们对重叠部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教学内容重合部分一览表。

  2.对内容重叠交叉的部分进行分析、统计,依据主题课程总目标和年级目标,通过删减、融合、增补、重组的方式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个主题板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类主题课程,分别是以科学为主线的主题课程A和以品社为主线的主题课程B。另外《传统文化》中的诗词诵读等内容并入语文的古诗文诵读中。音乐、美术的相关内容并入相应年级的音乐美术教学中。

  3.我校主题课程在经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重组后,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组织主题内容,先形成了一级主题,然后根据一级主题确定了二级主题,并对内容进行细化,形成了完整的内容体系。

  以下呈现的是三年级、五年级的一级主题:

  三年级上学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初步认识空气(自然领域);用科学的方法了解水、天气与生活,将来我也要服务社会(社会领域);我爱我家,实小是我家(自我领域)。

  三年级下学期:太阳,身边的动物(自然领域);电与生活,话说十二生肖, 走进美丽的家乡,走进娱乐体育(社会领域);边玩边思考,我们的身体,我爱我班,我是环保小卫士(自我领域)。

  五年级上学期:地球探秘,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神秘的秋冬星空,善变的水精灵(自然领域);生活中的材料,信息百科全书(社会领域);民以食为天,科技与生活(自我领域)。

  五年级下学期:镜片里的秘密,神秘的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植物的一生(自然领域);魅力山东,中华五千年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社会领域);人体内部探秘;祖国在我心中(自我领域)。

  课程实施

  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真实学习

  1.主题课程的课时安排

  我们在整合几个学科的基础上确定主题课程每周6课时,AB主题各3课时。根据主题课程的特点,采用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或两节连堂,一节单独,亦可三节连起来使用,给了任课教师极大的自由支配空间。

  2.主题课程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方式

  主题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使学校教育走出围墙,走向生活,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实现了教育时空的无限延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主题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能,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便于学生大量获取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来支持他们的主题活动。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社区、超市、工厂、军营、乡村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均是主题课程实施的课堂。老师、同学、家长、甚至整个社会中的人都可以成为主题课程实施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反过来,真实的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主题课程的实施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最终达成主题活动目标,我们在探索实践中创设了主题活动模式,形成了六种基本课型:主题生成课、方案制定课、方法指导课、实践探究课、汇报交流课、反思评价课。老师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目标任意组合课型,实施主题课程,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无论哪一种课型,其实施都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在选用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凸显实践,切实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真正做到融“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于一体。对于六种基本课型,我们也倡导教师在实施时创造性的使用。

  课程评价

  从“单一”走向“多元”——助力个性成长

  评价为主题课程的实施发挥着“导航”作用。在“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的模式中,课程、教学、评价是一体化的。因此,在课程整合中,要使整合了的课程能够成就学生,让学生的生命在课程整合中得到持续不断的增值,就必须注重发挥课程整合评价的作用。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开发出表现性评价,用表现性评价来支撑学生有效且有意义的学习。表现性评价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创造,它不仅将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的问题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主题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依据主题活动目标确定相对完善、公正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全面收集表现性评价所需信息;制定评价表,及时记录主题活动行为;教师、同伴以口头或书面、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反馈评价信息;学生采用“自我参照”标准,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三年多的课程整合实践,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教师既是主题课程的实施者,更是主题课程的研究者,是主题活动的参与者、协作者;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学生具备了有效占有信息、有效进行交流、有效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了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主题课程对学生的“全人”培养目标正在不断实现。

  2014年10月29日,历城区实验小学的主题课程获得山东省首届特色课程一等奖。2015年,继续加大主题课程整合力度,10月完成了《统整理念下的小学主题课程构建研究》一书的编写出版,12月又成功承办了“山东省课程整合研讨暨历城区实验小学现场观摩会议”,历城区教育部门决定在全区全面推广该校的课改经验。

  三年的课改历程,已经让主题课程实施深深根植在历城区实验小学每位师生与家长的心中。前方的路我们依然会在困惑、苦索、顿悟中幸福地前行。我们愿意为每一个学生一生的精彩奠基。!

  (郭淑慧 韩艳红)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