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北京市少年宫迎建宫60华诞 老照片展几代人美好童年
2015-12-28 10:10:23
 

  昨天下午,北京市少年宫邀请老组员和退休教师代表走进市少年宫新址,一同观看“我们共同走过60年——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庆祝即将到来的市少年宫成立60周年纪念日。图为中国足球名宿金志扬与老组员们观看市少年宫60年历史图片展,饶有兴致地回忆当年在少年宫的学习生活。 记者 孙戉摄

图为1957年市少年宫第一期射击训练班进行实弹射击。

  昨天,北京市少年宫举办“我们共同走过60年”教育成果展,以展示6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据悉,这近百框珍贵的史料中有350幅老照片,它们是从近3万张照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90%以上从未对外展出过。

  走进市少年宫2号楼一层大厅,一幅幅具有年代特点的老照片映入眼帘。“为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图片,我们用了近一个月时间。”站在一组市少年宫兴建初期、学生们清理院中杂草的照片前,已在这里工作了28年的美术老师纪东热泪盈眶,几次哽咽,“市少年宫是北京最早的校外教育机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发展史堪称北京校外教育的历史。”

  军事体育项目曾是市少年宫兴趣小组的重要内容。在一张记录1957年第一期射击训练班训练场景的图片中,4名女中学生手拿步枪趴在地上瞄准,神情极为专注。别看她们有的梳着长长的麻花辫,有的扎着两个“小揪揪”,却显示出一派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旁边一张手枪班训练的照片中,则是几名戴着红领巾的女生在练习,她们右手握枪,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炮兵班活动的照片,记录了学生们在部队战士的指导下研究六○炮的过程。“当时,那些枪里装的都是真子弹,由部队提供,管理十分严格。”纪东介绍。

  展出的图片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市少年宫设有金工组,六十年代设有钳工组,七十年代设有车工组,美术研究院刺绣工厂的老艺人也曾被请来辅导学生练习刺绣。那时候,市少年宫里还常能看到大学教授的身影,他们教孩子们实验气垫发动机,带孩子们到野外学习接收无线电……不难看出,市少年宫在开展科技、军事、艺术等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也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少年宫兴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北京市少年之家”。当时,想进市少年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必须先由学校向区里推荐,再参加市少年宫的考试。回忆起在市少年宫学习的六年,作为首批组员,瞿弦和、张筠英夫妇感慨良多。上初一时,他俩分别被母校北京二中、女十二中(现在的166中学)推荐至市少年宫,并在众多参加考试的学员中脱颖而出,分别进入戏剧组和舞蹈组学习。张筠英告诉记者,当年教她们的老师来自舞蹈学院,基本功训练特别严格。而且,老师会经常带她们到舞蹈学院和大学生们一起上课,教学水准绝对一流。“少年宫的老师让我们懂得文艺不是玩乐,而是事业,需要认真对待,这也让我们受益终身。”一个甲子过去,夫妇俩对市少年宫念念不忘,称其为“梦开始的地方”。

  有数据显示,60年来,已有20多万名少年儿童从市少年宫走向社会,并活跃在全国的各行各业中,他们有的已成为享誉全国的体育运动健将、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这里面,有乒乓球男子单打前世界冠军庄则栋、围棋名将张文东、机器人专家余达太、人造卫星设计师汪纪亮。文艺界除了瞿弦和、张筠英夫妇外,还有姜昆、侯耀文、濮存昕、蔡国庆、屠洪刚、祝新运等。画家有王庸、王明明,舞蹈理论家有冯双白,书法家有苏士澍等。

  按照计划,市少年宫的教育成果展将持续到明年3月。与此同时,一批正在市少年宫学习的孩子的优秀书画作品也在展出,作者年龄为7岁至14岁,其中不乏获国际大奖的作品。(记者 贾晓燕)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