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变味成语,别把孩子带沟里!
2015-12-28 07:22:00
 

  近日,3部片名改编自成语的电影纷纷上映,《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3部影片的质量引发网友吐槽,片名更是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电影拍不好也就算了,误导孩子写错成语怎么办?更有网友调侃,这3部电影应该叫“成语挑错字”系列或者“改编成语杀手”系列。之前,被篡改的成语不时出现在广告语中,为此广电总局发布相关规定,禁止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词语,然而效果似乎并不明显。这不禁让我们对当代儿童少年的语言文化培养表示担忧。

  偷梁换柱致成语变味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商家使出浑身解数。不知从何时开始,出现了改编成语作为广告语或是商品名称的现象。如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空调广告:终生无“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杨宏认为,改编成语这一行为有正面作用,恰当的谐音替换丰富了汉语行文的风格,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然而也应该看到其负面影响,比如造成语言文字使用的混乱,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和遗失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认为,广告设计者这样做的前提是默认看到广告的人事先知道这个成语的正确写法和意思。如果受众事先并不知道或不熟悉被改造前的成语,或只是听过,却生疏其写法,那么就有可能将这个改造后的“成语”当成圭臬,造成以讹传讹。

  广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广告对孩子的吸引力特别强。孩子的语言习得多半来自生活中听来看来的语言和文字,因而广告便成了他们的老师,这些变了样的“成语”势必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误导。唐正大指出,一些不容易识别的“成语”,其误导性更大。例如“不可思异”、“咳不容缓”、“一明惊人”这种改编就比较隐蔽,容易成为一些儿童受众对该成语的第一次接触,从而形成错误印象。

  网络用语常误人子弟

  除了广告语,网络用语的普及和广泛传播同样影响着孩子的成语学习。近年来,由网络用语产生的四字词语成了孩子们眼中的“新成语”。如“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这些“新成语”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既有趣又时髦,对热爱新鲜事物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不少中小学生表示,自己对于传统成语的兴趣远远赶不上对于这些网络“新成语”的兴趣和关注。更有学生错把这些网络用语当成了成语,并为自己能在写文章或交谈中用了这样的“新成语”而感到高兴。

  在儿童少年的语言环境里,网络“新成语”的流行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传统成语。很多人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网络文化信息的泛滥。其实不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认为,传统成语在网络时代其实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角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一张文化名片。因此,要想提高当代儿童少年对于传统成语的重视和学习,需要从成语本身的教学着手,而不能一味地排斥网络用语的出现并抗拒使用。

  如何校正孩子的误解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语言学教授李明洁认为,成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华和语言民俗,对改编成语一律斩尽杀绝,不是明智和科学的做法,扎实、准确地加强规范成语的教育,正本清源,才是提升全民成语使用和欣赏素养的关键。

  苗笑武也指出,纠正改编成语行为应当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力量:第一,各级部门应充分利用公共场所的大型显示屏,比如闹市区主要街道、大型商场、城市广场、机场和车站等地投放有关成语普及、成语故事的公益广告,让纯正文化传播成为一种潮流。第二,主流媒体应该主动承担普及规范成语的义务,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可以制作成语节目以推广传统成语,比如开设“成语传奇”这样的栏目,介绍成语的由来、沿革、演变过程,也可以让群众参与“成语闯关”等游戏,寓教于乐,加强成语传播。第三,就是加强学校的成语教学工作和相关教育活动,让儿童青少年从正规渠道接受传统成语的教育,以规范自身的成语积累和使用习惯。

  改编成语做广告语,电影片名固然有着夺人眼球、丰富语力的好处,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眼中的成语却渐渐变了样。他们不仅容易写错、理解错,还对传统成语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挽救孩子们眼中的成语,别让“变味成语”把孩子们带进沟里。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