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农牧重彩”绘精神
2015-12-24 09:07:00
 原标题:“农牧重彩”绘精神

  2014年9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刘俊栋教授主持的“高职动物疫病防控专业群‘双元一体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职业教育国家级别教学成果一等奖,臧大存教授主持的“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与实践”喜获二等奖。这是该院首次获得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实现了学院教学成果的新突破。

  57年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伴随着农业建设的晨钟暮鼓、朝阳四起、辉煌鼎承。那一尊尊沉甸甸的殊荣就是这所学院创新发展的写照。2015年岁尾新初,我们走进这所高职院校,探寻其“农牧重彩”绘精神的闪光足迹——

  “三紧理念”引领

  “六大意识”导航

  如果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创新发展是一条心路里程,那么,一代代牧院人砥砺求索、辛勤耕耘的创新之举,就是这所学院日日崛起的丰碑。它向人们宣告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不愧是全国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积淀,学院确立了“三紧”办学理念,即“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及发展”,以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进入了全国高职高专的首方阵。

  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博士说,抢抓机遇是学校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1996年,学校发展抓住泰州从县级升格为地级市的机遇,及时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2003年,又启动了泰州高教园区建设,投资12亿元建设了新校区,投入8亿元建设产学研基地。2008年学院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首批建设单位。近年来,学院又抓住泰州市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机遇,规划建设医药科技园……

  可以说,在“三紧”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院牢固树立了“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六大创新意识,打造出了“3个全国仅有”、“3个全国之冠”和“4个全国领先”。

  “3个仅有”:是一所仅有的拥有国家级别水禽基因库的高校,保存了24个水禽品种;是一所仅有的独立设置宠物科技学院和动物药学院的高校,在籍生达到了4000人;是一所仅有的拥有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团队和企业院士工作站的高职院校。

  “3个之冠”:兽药生产基地、科技研发平台及科技人才队伍等综合实力,名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之冠;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名列全国高职院校之冠;办学规模名列全国农业高职院校之冠。

  “4个领先”:据麦可思调查显示,2011年以来,学院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自主创业比例、“专转本”比例、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等4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全国骨干院校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对此,何正东院长欣慰地说,正是在“三紧”办学理念引领下,学院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了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院先后荣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30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倾情研发服务

  打造农牧品牌

  深入挖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经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围绕农牧产业链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为服务三农建功立业。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水禽基因库和姜曲海猪保种场2个国家级别保种、研发平台;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等14个省级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国家发改部门重大项目1项、农业部门项目28项、科技部门项目5项、教育部门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部省市级项目共500多项,开发国家级别二类新兽药2个,填补了江苏省空白。

  学院先后获农业部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尤其是学院经过16年精心培育而成的“苏姜猪”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这一成果填补了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培育畜禽新品种的空白。

  近5年来,学院全面实施“兴农富民工程、百师兴百村工程、助企兴农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品种推广工程”五大工程,常年有10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活跃在农牧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助推了农牧产业转型升级,为养殖企业和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学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十大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优秀机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院获得了“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省扶贫促小康先进集体”等称号。

  产学研深度融合

  助力三农发展

  2013年8月国家农业部门发布公告:“苏姜猪”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畜禽新品种证书。这是江苏省继“苏太猪”、“苏淮猪”之后培育的第三个国家级别的猪新品种。“苏姜猪”新品种,是全国首个由高职院校牵头培育的畜禽新品种,为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有机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谈到国家级别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别姜曲海猪保种场,这两个“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就不能不提学院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学校建设的“畜牧科技园”。园区内培育的鸭、鹅、猪、狗等新品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种子。目前,科技园基因库已形成以基因库为“塔尖”,以良种推广中心和扩繁场为“塔腰”,以面广量大的农户为“塔基”的金字塔式保护与繁殖体系,已成功将3个品种水禽推向市场,每年带动2000多户农民发展优质水禽养殖,向全国10多个省市成功推广优质商品鸭苗、鹅苗,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依托学院农牧资源建设的田园牧歌景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

  让江苏牧院师生感到自豪的是:学院率先在全国高校设立了动物药学系,成为了江苏省首所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高等职业院校,研发生产的部分新兽药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农业部兽药GMP验收企业中,倍康药业两次获得总分全国之冠,成为全国最大的兽药GMP制剂生产基地之一。

  据统计,学院获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60多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别宠物类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苏牧1号”白鹅、黑羽番鸭等家禽新品种,即将问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3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殊荣。入选全国就业50强高院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目前,学院已经建成36个校内实训基地、141个实训中心(室)、与620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每年均达98%以上。

  传承牧院精神

  谱写发展赞歌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之所以取得2项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学院历史的沉淀和创新拼搏的结果。用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的话说,精神是支撑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思想支柱和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中,从“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到“坚韧不拔、争创第一”的牧院精神,一直是牧院人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学院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动力源泉。

  1958年,学院前身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在官庄建校,到1962年牧院人练就了“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此后的30年间,牧院人又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到1992年,学院办学水平列居全省8所农校之首。进入新世纪,2001年学校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校,又练就了“负重奋进”的开拓精神,将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屹立于泰州大学城,“争创第一”的牧院人由此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2011年学院全面建成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如今,江苏农牧院已经实现了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开设46个专业,涵盖了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产业链,约1/3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开办的专业群,1/4专业(方向)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其中国家重点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重点专业群建设点4个。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14600多人,教职工100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02名,正教授52名。学院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担任名誉院长,还有国内外20多名知名教授、6名两院院士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57年间,牧院人始终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第一”的精神,一举成为了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面向新常态,学院将发扬牧院精神,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锐意改革,奋发进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在实现中国梦和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谱写江苏牧院新篇章。

  正如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研究员所说的那样:江苏牧院将紧扣“农”字,突出“牧”字,打造“特”字,培养更好更多的现代农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农牧类高职院而努力奋斗!

  (李 艳 周荣甲)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