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脆弱”看似孩子之病,实为父母之病,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做父母。看着别人的孩子有“良好环境”,自己就乱了方寸,勉力而为,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良好环境”。
■顾俊
据媒体报道,四川遂宁有个初二学生想参加学校组织的赴美交流活动,父母囿于经济条件没有同意,哪知道该学生因此服药自杀,所幸得到及时抢救,才没有酿成悲剧。消息传出,自然又有专家提出“青少年逆反期需要加强沟通,家长需要转变教育方式”,云云。专家一席话看似头头是道,却始终没有说清楚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转变。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为一点小事就采取极端行为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可见已不是“小概率事件”。其实,身在学校,笔者也时常听到大学生有类似倾向,结果搞得教师不知道应如何对待学生。批评严厉些或分数打得低一些,不用说学位论文通不过,拿不到毕业证书,也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学生如此脆弱,难道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吗?至少在这位因为没去成美国而自杀的中学生那里,人们可以看见,他背后分明站着一位脆弱的父亲。
据报道,新闻中的父亲之所以拒绝让孩子去美国,原因十分简单,因为短短十天的行程,需要花掉2万元人民币。而他月薪只有2600元,孩子母亲没有工作,全家省吃俭用,一年下来不过剩余1万多元,实在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听到父亲这番倾诉,不少人会在同情之余,批评寻死觅活的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的不易。
不过,休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因为正是这样的贫寒之家,偏偏为了所谓的“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放弃义务教育阶段免费的公立学校,心甘情愿地每年支出1万多元,把孩子送到高价的民办中学。去年夏天为了开眼界,这位父亲花了3000多元,让孩子去北京夏令营过了7天。父母如此不遗余力,希望孩子更好地成长,殊不知恰恰种下了祸根。因为孩子每每看到父母超出家庭经济能力范围而让自己享受“良好条件”,不知道感激,反而视父母付出为理所当然,从而变本加厉,从7天3000多元提高到10天2万元,都觉得理应享受。一旦不能如愿,便以伤害自己来伤害父母,好不荒唐!
可是,这样的孩子偏偏又是父母惯出来的。今天的民办学校本来就是营利性的居多,无论北京夏令营还是“体验西方文化”,都只是学校设计的“付费项目”而已,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或许还觉得物有所值,贫寒之家本来就不该凑这个热闹:每月家庭收入只有2600元,怎么可能送子女出国留学?出不了国,那又何谈为将来留学做准备?说白了,既然国家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发展权利,以立法的形式,为全体青少年提供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那么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有必要坚持掏钱送孩子进高价民办学校吗?
因为平时自觉不自觉地助长了孩子不顾家庭窘困和父母辛劳,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心态,养成了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计后果地保全面子的习惯,才会有赴美国不成且受同学奚落之下便服药自杀的悲剧。孩子的脆弱不正是父母的脆弱造成的吗?
为人父母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让孩子锦衣玉食。提供不了“良好环境”不是父母失责,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如果让孩子从小知道这个生活的真理,从此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那么孩子断不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更不会以自杀要挟父母,哪里还有什么心理脆弱之类的“富贵病”?所以,“心理脆弱”看似孩子之病,实为父母之病,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做父母。看着别人的孩子有“良好环境”,自己就乱了方寸,勉力而为,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良好环境”。宠子舆?害子也。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