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民办教育繁荣背后的困扰
2015-12-15 09:05:00
 原标题:民办教育繁荣背后的困扰

  在全国智慧教育论坛上,遂州外国语小学校一位老师在上课(上图),一名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下图)。本报记者倪秀 摄

  ■本报记者 倪秀

  “我们是用小财政解决大教育问题。”四川省遂宁市教育局局长张永福一语道破该市的教育现状:经济欠发达,人口却不少,近380万常住人口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正日益增长。

  如何满足?遂宁市选择了走公民办教育多元发展的道路。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遂宁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成立的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共计422所,总资产达34.2亿元;仅民办中小学校就有24所,学生人数33385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1%。

  日前,中国教育报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如此蓬勃发展的民办教育,遂宁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完成了规模扩张,而随之也带来了诸多学校发展和教育管理方面的难题。

  民办学校异军突起激活遂宁教育

  2006年,被称为遂宁民办教育驶入快车道的“元年”,标志就是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标准的安居育才中学开始招生。

  随后8年时间里,遂宁民办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争相破土而出:2007年遂州外国语小学招生;2010年,九年一贯制的射洪县子昂实验学校招生;2012年9月,射洪外国语学校、遂宁南山国际学校招生;201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遂宁实验学校也入驻遂宁;2014年,蓬溪县外国语学校、卓同国际学校、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遂宁实验学校、遂宁东辰荣兴国际学校4所民办学校先后开学。

  遂宁民办学校如此集中并爆发式地涌现,是有源可溯的。

  “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张永福介绍,遂宁市将民办教育作为全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与公办教育同等对待,民办学校在土地、税费、水、电、气价格、招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政策。“每年政府还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在遂宁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安居育才中学校长许安富看来,除了政府的好政策,市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两年,房地产等实业经济形势的变化,让更多的人愿意转向投资教育。”

  张永福为记者梳理了目前看似纷繁复杂的遂宁民办教育的格局。一边是本土培育起来的优质民办教育品牌,以射洪外国语学校和蓬溪外国语学校所属的“智慧教育”系列以及安居育才中学和卓同国际学校所属的“卓同教育”系列为代表;另一边,则是引进的市外优质资源,以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和绵阳南山、东辰等学校为代表。

  这些优质民办基础教育学校的兴起,给遂宁教育生态带来了诸多变化。一方面,生源大量外流的现象得到遏止,外地学生、优秀教师来遂学习和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遂宁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跃升到了公共服务项目的首位,在四川全省则排到了第五名。

  遂宁教育被民办学校激活了。

  师资之困,成民办学校解不开的结

  “最怕开学和放假,因为很多老师可能就走了。”许安富说,学校刚起步的一两年,师资是最头疼的问题,很多老师会通过公招考试进公办学校,“在他们眼里,拿到编制才算端上了‘铁饭碗’。”

  智慧教育集团总学监张仕志深有同感,2008年,隶属于集团的遂州外国语小学招考老师,最初有128个老师报名,考试的时候却只有60人,“那个时候,社会对民办学校不了解,就连教育系统内部都不认可,民办学校很容易出现用人荒”。

  近几年,这一境况有了好转,很多人愿意去民办学校教书。变化源自遂宁市对民办学校的两项扶持政策:一是为帮助民办学校吸引外地名师,遂宁市政府对外地来遂民办学校的教师,给予“引进人才”的待遇;二是加大对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建立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每年派部分公办学校的教师前往民办学校支教。

  然而,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公办民办教师交流,国家有相关政策,但却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到底如何交流,交流到什么程度,难以拿捏好这个度。”张永福说。

  以安居育才中学为例,2006年开始,该校陆陆续续有公办学校的支教教师,按规定,支教时长为3年,支教期满后教师可以自行选择离开或者继续留在民办学校。

  黄开富最终选择留在安居育才中学,曾经在公办学校工作21年的他,觉得民办学校能把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民办学校竞争大,教师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淘汰,这有利于我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黄开富能够留下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仍然拥有公办教师的编制,而对大多数的民办学校教师而言,这样的保障是没有的。

  没有“铁饭碗”留不住教师已经让民办学校很头疼,相互“挖墙脚”的恶性竞争再给民办学校雪上加霜。“在寒假,我的老师都被找去约谈了,甚至还有被威胁的。”许安富说,2014年寒假,学校就有老师险些被挖走,对方开出诱人的丰厚待遇。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教师同为教育事业出力贡献,为什么最后没有同等的待遇和认可?”张仕志认为,民办学校教师最担心的是退休之后的养老问题,根深蒂固的“铁饭碗”思想,总是让游离在体制之外的民办教师没有安全感。他建议,能否建立“民办教师退休基金”,通过这笔基金,民办学校教师退休之后能把退休工资补充到和公办教师同等水平。

  遂宁东辰荣兴国际学校校长刘永金也认为,教师身份和编制问题,是目前困扰学校发展的最大问题。他建议,在中国式民办教育的发展中,能否实行一种“空编”制度,即相关部门给学校教师核编,但不一定要提供财政工资,教师的工资仍然由民办学校发放,政府只是给予教师一种身份认同,给老师一种档案归属。

  招生,校校有本难念的经

  生源,对民办学校来说就是生命线。

  “遂宁的民办学校有很多,当初也是千挑万选选择了这所,主要是看中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我们的想法相吻合,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家长才放心。”记者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遂宁实验学校采访时,学生家长余海雁说,她给孩子选择学校最重要的是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但她目前也对学校较为偏远的地理环境而担心。

  近年来,遂宁民办学校风起云涌,但在日趋饱和的市场下,各校招生的情况参差不齐。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遂宁实验学校为例,2013年9月正式招生,而今年上半年在这所占地80亩,能容纳2000名学生的校园里,却只有34名教师,5个班级52名学生。

  该校招生部负责人段凤翔介绍,学校地处工业园区,是一个新规划的行政区,作为新区的配套学校,人口入驻少,第一年招生显得很困难。

  招生困难的背后,也暗藏着很多乱象。蓬溪外国语学校执行校长李雪琴说,每年的招生季节,各学校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大多都能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规范招生,但也有的学校一年四季都在招生。”

  为规范民办学校招生,遂宁市教育局列出了严格的时间表:禁止初中学校提前招收选拔学生,每年4月15日前,各学校可以开展有关招生宣传、咨询。4月15日后,可以开展登记、预录工作。5月1日后正式招生,6月底基本结束招生工作。

  然而,市场的竞争还是导致了乱象的发生。去年12月,安居育才中学和卓同国际学校于2014年12月13日组织了小升初招生考试。教育局得知后,下重拳出击,对学校违规招生行为予以通报批评。从通报之日起,取消2014年对学校的市级专项补助经费。取消两所学校及其校长、分管招生副校长一年内市级及以上各类教育评优评先资格。

  2014年,四川省下发小升初的招生通知,全省的民办学校都不允许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招生,可以面试,但都不能看奥赛的证书。这对民办学校来说,又是一轮新的挑战。

  一位遂宁教育系统内部人士回忆,如今的招生秩序已经是很好了,再倒回去几年,还有学校去幼儿园“抓孩子”。然而,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学校仍然打着高额奖学金的旗帜,吸引学生参加各类的能力测试和素质测评,变相寻找和招揽优质生源。

  平静的湖面下,仍然是暗流涌动。

  规范管理依旧困难重重

  当民办教育完成了最初的规模扩张,如何规范管理这些民办中小学,则是民办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引进来的学校,不可能让他们自生自灭,扶持和支持是必须的。”张永福说,遂宁市对民办学校出台优厚的扶持政策,仅2013年以来,就吸引到40亿余元社会资金充实民办教育。

  但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省级层面也缺乏可操作的指导,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以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遂宁实验学校为例,该校的前身是一所民办中专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面临关门,如何退出?遂宁市便容许他改制成为民办的中小学。“政策的保障,其实给予了民办学校一条生命线。”张永福说。

  但公民办教育到底如何协同发展?张永福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部门壁垒没打通,政策没跟进。他认为公民办应该整体谋划,而不应该人为地分开。国家政策一定要配套,要解决核心问题,最终才能实现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随着公办教育的发展,民办学校面临新一轮的冲击。政府对公办学校的投入越来越大,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的竞争,早已走过了靠硬件取胜的时代。硬件的长处日渐消失,师资的压力却仍然不减……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对民办学校是一种分流和洗牌。”张仕志认为,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发展必然。民办学校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才会有生存的可能。在他看来,作为对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民办学校更多的是为老百姓提供一种多元的教育选择,给予家长和学生公办学校所没有,或者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这就是民办学校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