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军 通讯员 王永明)书法教室里,人人泼墨挥毫;古筝教室里,传出悠悠古韵;绿茵场上,小球员激烈角逐……这是记者日前在青岛市黄岛区易通路小学看到的。这一远离城区地处偏僻的新建小学,占地50亩,投资6000余万元,因建设标准高而倍受社会青睐。
今年黄岛区有7所新建中小学投入使用,这些学校全部位于城区边缘。谈起学校布局规划,黄岛区教体局局长张喜军告诉记者,黄岛区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经济新区后,面临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特别是主城区、中心城区的传统老校普遍超负荷运行,大班额现象突出。主城区、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在原学校周围选址进行新建、改扩建的难度越来越大。
“解决学位不足的问题不能等、不能靠,与其在原学校周围扩建上费尽周折,不如在非热点区域新建学校。如何将新建校打造成优质校,破解非热点区域新建学校招生难难题,让老百姓认可,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题。”张喜军表示。
近年来,区教体局在区政府支持下,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引入国内名校资源和优秀教育管理团队以委托管理的方式来新区办学。
在实施大学区管理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区积极探索“1+1”联盟结对办学模式,通过“优质校+新校、优质校+薄弱校、优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等多元化改革,提高区域内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名校香江路第二小学和新建学校烟台前小学、辛安小学和新建淮河中路小学实行一体化办学。新建学校可以“拷贝”移植名校管理经验,缩短成熟周期,加速了新校向名校转变。
育才中学校长隋同梅告诉记者:“两年前学校与开发区实验初中实行一体化办学,双方资源共享,在优势学校示范引领下,学校很快发展成熟,于今年9月开始独立办学”。
区教体局采取“架桥、助力、护航”等服务措施,把“管理”向“服务”转变,助推学校发展。新校启用前,教体局所有职能科室全部入驻学校办公,为新建学校提供“跟踪式”和“保姆式”服务,确保新校按时顺利启用。区教体局还推行“容错免责”机制,对于校长在工作中认真履职、大胆创新、勇于担当的,虽有失误,但非违规违纪的,根据情况给予责任豁免。
新建学校启用后,区教体局为每所学校拨付80万元办学经费,全部由校长自由支配,教体局只负责监管;学校校级及中层干部全部由校长提名,教体局只负责考察备案管理;名师引入、校本课程设置、绩效工资发放等均由各校自主决定。
该区还先后引进齐鲁名师、名校长等49人。仅2015年,全区就补充新教师800名。名校长、名师的引进使“比较效应、正向效应”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理念碰撞和资源互通,辐射带动了区域教育不断升级。
青岛市委常委、黄岛区委书记王建祥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引进的基础,教育水平越高、教育规模越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就越高。”
据了解,该区计划用两年时间投资20亿元,高标准新建20所义务教育学校,除今年已投入使用的7所新建学校外,其余学校建设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