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大班额不变,大学课堂吸引力难提升
2015-12-08 07:27:00
 

  雷达点名、拍照签到、电脑摇号、扫码上课……点名手段随技术进步不断翻新。但在很多同学们的眼中,师生关系正在慢慢变成“兵”与“贼”,课堂上不断上演着“拴”与“逃”。(《中国青年报》12月7日)

  事实上,因为科技的支持,这些“点名”神器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事。相较于传统课堂上老师一个个叫学生的名字,学生再逐个答“到”,新的做法可谓与时俱进,能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作为教师,笔者并不赞同很多学生认为的大学应崇尚“自由”的观点。殊不知,“自由的前提是自律”,那些旷课的学生未必都能够自律,在教室之外从事更加有意义的活动。而且,大学传授的知识本身就是系统化、专业化、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甚至是枯燥无味的,很多时候学生所说的对课堂知识“不感兴趣”,恐怕也只是一种“逃课”的理由和借口。

  笔者也并不完全赞同将板子都打在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吸引力上,正如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主任陈鹏认为,自己主讲的一些课程,课堂容量达到200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100多人,很难进行对话式的、启发式的或者互动式的教学,学生数量太多就很难顾及所有同学,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这自然就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当下,大学的资源配置或许是造成课程枯燥、互动性低、“逃课”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前段时间,笔者听了一场有关国内一所985大学某专业课程进行的“慕课”教学改革的报告。其课堂教学内容早已被制作成视频,配备大量课外的补充文件资源,依照知识系统和教学步骤,一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们在单周的课后自行观看教学视频,下载教学讲义的自主学习。在双周去实体教室,每个学生负责教学内容的一个片段,上讲台复述、讲授,而教师则扮演“评委”的角色,坐在教室后面,对学生的讲课逐一点评和指导。如此,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的学生少了,激情讲演的学生多了。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预设了前提条件:首先,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其次,小班教学,每个班20人左右,小教室集中,每人都有参与的机会;第三,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技术完善,具备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充分监督和分析功能,各种数据和统计随时推送至任课教师;第四,教师要有较高的“评价能力”。

  事实上,为了保证本科教育质量,国外很多大学早已在班级规模上作了调整:日本教育审议会1998年在题为《21世纪教育改革规划》报告中指出:改进学生的基本学术效率以易于理解课堂教学,对于基础课程和为提高性安排的班级,实施每个班级20个学生的系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最突出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就包括,自2002~2003学年开始,要求一年级学生必须学习“一年级的习明纳尔(Seminar)”必修课,它是围绕一门或若干门课以小班为主进行的课程,最多不超过20人;小班教学则是美国顶尖大学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手段,越是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越强调小班教学的重要性,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小班教学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

  当我们还津津乐道、始终停留于争议教师应不应该使用各种点名“神器”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换一种思路,在班级规模上作些调整,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一些?如此,“兵”“贼”相见的现象是不是也会有所改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