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8日新媒体专电(周宁 张漫子 熊琳)“这个时代需要大师,但大师不是呼唤、号召出来的,不是装腔作势做出来的,而是通过经年累月的辛劳实现学养和修养的升华。”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画家范曾如是说。
范曾叹惋:“休怪现在作画之人成不了大师,他们与大师接触的机会都不曾有。有几人能目睹大师的品行、学问、言谈举止?大师的风貌与风骨无从知晓,也就无法向后人传承、示范。”
“您作为大师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范曾不假思索地回答:“别叫我大师,我现在都不知大师的境界,怎能告诉你?道可道,非常道,定是不可言述、只能意会。”
范曾认为,文艺作品,归根结底是文艺工作者数年持之以恒的个人创作,是心智之果、是智慧果实,不是靠纸上谈兵就能出精品。“大师”不能靠自封,在使用“大师”称谓时更应慎之又慎。“时间是‘大师’的判官,若被称‘大师’只能经受时间与历史的检验,否则徒有虚名。”
亲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范曾,对文艺的理解更加透彻。他厚望当下能多出杰出之辈。“令人遗憾的是,少数艺术家钻进了钱眼儿,做了市场和金钱的奴隶。”他直言不讳地说,“所谓的‘艺术家’们相聚,如果不谈艺术本体、不讲艺术真谛,只谈钱、谈炒作和拍卖,还何谈崇德尚艺、何来创新求精?”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些地方的书法家协会,竟有30多个副主席。为何这么多头衔?因为当了副主席,作品就卖得贵。”范曾一针见血道,照此逻辑,唐代有2400多位诗人,杜甫、李白、王勃、王维、孟浩然、孟郊、李商隐、杜牧……哪个当主席、哪个做副主席、哪个又做常务理事?谁能排个序?”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中的几句话一直被范曾视为修身养性的金科玉律:“文艺是崇高事业,作为艺术家,不要做无意义之事,要恪守艺术的社会价值:助人能、成教化、增美感、树心智。”
如今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范曾,依旧坚持每日清晨五点起床,重内美以修能,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说,画家不是靠出名和炒作画价而营生,明天必须比今天再进一步,艺术是无穷追求的过程。
谈及对自我的期待,范曾说:“如果老天还给我20年生命,我将更苍老一点、更谦和一点、更平淡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