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给孩子新鲜的体验特别的成长
2015-11-07 09:09:00
 

  原标题:给孩子新鲜的体验特别的成长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贺欣欣

  “实践课弥漫着欢声笑语,我真想让时间在这里永远定格。”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一中八(1)班学生李二伟兴奋地说。近日,大峪镇335名初中学生走进济源市示范性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收获了独特新鲜的体验和成长。

  这是济源市校外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济源市教育局局长于琳介绍说:“‘十二五’以来,全市高度重视校外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建设阵地,融入课程、丰富内涵,创造特色、打造品牌,不断促进全市素质教育蓬勃发展。”

  打造完备的校外教育基地

  位于风景秀丽的黄河小浪底北岸新区的济源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总占地面积310亩,建筑面积29632平方米,总投资1.2亿余元,拥有综合实践区、劳动实践区、综合训练区,可同时接待1000人进行科技探究、生命安全、手工技艺、素质拓展等100多项实践活动。

  在济源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科技体验馆,学生们学到了不同于常规课堂的知识与技能。在金工木工实践馆,大家操作了车床制作设计的模型;在公共安全体验馆,体验了“心肺复苏”和“外伤包扎”。“实践基地短短3天,我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大峪镇一中八(2)班学生薛文哲说。

  据于琳介绍,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把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投资近10亿元,不仅建设了文化城、图书馆、篮球场、科技馆、愚公精神展览馆、济源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大场馆,构筑了校外教育“高端阵地”,还利用市、镇级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利用中央、省彩票公益金700余万元,在全市所有成建制中小学建成高标准的学校少年宫88个,打造了校外教育“个性超市”。同时,依托镇村站所文化礼堂、文体活动室、科技活动站和各村文化活动中心开辟未成年人活动场地,建成了普及校外教育“便利店”,形成了完备的市、镇、校“三级”校外教育阵地。

  本土特色融入校本课程

  早上7点40分,济源市西关学校16个班近1000名学生就排着队伍出发了。“今天,孩子们要去济渎庙探秘济水源。”济源市西关学校校长张化芬说。这是该校开展的“愚公少年家乡游”活动的其中一项内容。

  济源市西关学校是济源市城区的一所优质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愚公少年家乡游”活动。远足前,孩子们搜集资料;活动中,每班2名老师、10名以上家长参与,负责孩子们的纪律和安全;活动后,学校组织摄影、征文、诗歌比赛。

  记者了解到,除了开展“愚公少年家乡游”活动,西关学校还结合本土特色,从探秘济水源、研发水课程、品悟水之德等方面入手,开展济渎庙远足、“济水知识知多少”问卷调查、“我爱济水”主题征文、“水濯我心”师德演讲等活动,还专门开发了“水文化”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对济水、济源了解得更加透彻。

  据了解,济源市各中小学纷纷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校外教育课程,形成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发展局面。比如,邵原镇中心校利用周边晋豫边革命根据地对孩子开展革命教育,下冶镇一中的“保护母亲河”环保宣传活动,坡头镇中心校的“少年军校”建设,都受到师生的欢迎。太行路学校、邵原镇实验小学的《走进红色记忆》《晋豫边革命纪念馆“小小讲解员”》还被评为全省优秀活动案例。

  打造特色校外活动品牌

  济源市王屋山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王屋镇中心校利用这一地理优势,通过“争做愚公故里小导游”、开展“知家乡、学愚公、传文明”系列活动和“全镇一色、一校一品”的励志教育,将愚公移山精神落到实处。

  张明超曾是王屋一中九(3)班学生,因自强不息成为第三届“愚公家乡好少年”标兵。张明超的奶奶年迈有病,他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奶奶,给奶奶量血压,讲学校里的趣事,帮奶奶把缸里的水接满,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2013年,他还帮家里建起了农家宾馆。每逢节假日,他主动担当服务员,抹桌、扫地、端菜、倒水……他还建议村民炒土馍增加收入,赢得村民的称赞。

  “愚公家乡好少年”活动由济源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举办,从2009年开始每三年评选一届,累计评出“愚公家乡好少年”50名,为全市学生树立了“身边的榜样”。该活动也成为济源市的文化名片。

  于琳告诉记者,济源市充分挖掘“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这一地域优势,陆续开发出融济源市王屋山愚公故里、济源市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和济源“愚公渠”为一体的“愚公移山精神”校外基地,并辐射带动一批红色教育、国防教育等优势校外资源,还将愚公移山精神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充分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