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找到一见倾心的感觉
2015-11-04 09:06:00
 

  原标题:找到一见倾心的感觉

  ■杨迎冬

  作家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就是你“口欲言而心不能”的,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他和你是那么心心相印,投缘投机,而且他还能给你一些启示,叫你认识自己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乐。

  来到听课现场或者参加培训也是一样,最佳状态是能找到一位同调共鸣的导师、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名家。各种教学活动中展示的名家教学风格迥异,有的如“大江东去”,大气磅礴;有的如“小桥流水”,细腻绵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名师,只有你自己知道,这无需他人指点,更无人能勉强。

  找到这样一位名师,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就叫“一见倾心”。遇到这样的名家,自会恨相见太晚。比如说我本人,偏爱北京刘德武老师的教学风格,觉得他的数学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哲学味。细细分析,发现原来刘老师特别善于追问,善于点拨,他教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其教学风格就颇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味道。我长期关注刘德武老师,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中刻意模仿,刚开始只是形似而已,渐渐得其精髓,开始神似起来,连我自己都察觉到自己的课堂有些“刘氏”风味。

  教师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如同从虫蛹化为美丽的蝴蝶,要经历一个“蛰伏”期,这不仅仅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还是一个深刻的质变过程。我们来到培训现场,短时间内,各位名家都拿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看得我们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整理梳理。

  听课的过程中仿佛身处特殊的“场”,受其感染,每位教师都有太多的感悟,而感动、激动过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付诸行动。建议各位老师,保留好自己的听课笔记,回家后认真整理一下,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精心组织语言,策划文章结构,或与同事交流或直接向报刊投稿,以便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体验与经验。在我看来,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师有分享的义务,因为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同时书面分享也是一种物化的成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总结提炼学习所得,对我们的专业成长而言,是一次升华的机会。

  教师还应边听课边思考。名师们在台上潇洒地挥洒着他们的智慧和灵气,但是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时教学也的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细细审视他们的课堂,也许会发现有一些可以商榷或者改进之处,比如某个环节设法改进一下会更好。听课教师不妨就顺着这个思路,思忖一下如何用自己的巧手把那些不太完美的“破洞”演绎成美丽的“绣花”,把在会场上发现的问题当成小小的课题,回家以后细细思量,不仅仅只是回想,而是认真思考和研究,甚至还可以进一步与这些名师联系、商榷,或者写出我们改进的思路和实践方案。如果带着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去听课,那么在这类教学活动中,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室)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