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级课程助德育落地生根
■梁峰
随意性、零散性、灌输性一直是初中德育建设普遍存在问题,因此德育很难收到实效。针对这种状况,我校深入研讨了本校德育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规划,构建了既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又符合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标准,并细化了德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三级课程促德育标准落到实处
围绕“培育身心健康、志趣高雅、能服务有责任、自信阳光的学子”这一育人目标,2013年我校制订了《普育学校德育课程标准(草案)》,之后每学年逐步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将初中三年的德育课程按照学生的生理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育人目标划分为11个板块,具体包括: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服务能力、情绪管理、责任心、自省、同理心、乐观精神、自我激励、自律他律和抵抗挫折能力等多个方面,具有根据学生年龄循环上升的特点。通过学校德育课程、年级德育课程和班级德育课程三个级别的课程,由宏观到具体、由易到难将课程内容逐级落实。
“学校课程”主要以典礼、仪式、节日、大型活动为主。例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团仪式、民族传统节日、六一儿童节、读书节以及春季运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年级课程”以年级的时段课程和年级的专题活动为主。例如,新生培训课程、中考倒计时、人生规划等。“新生培训”是七年级课程,有35课时,从校史教育、校规学习到队列训练、自助就餐体验,从小组建设到班级文化的建设精细规划,让学生一走进初中的大门就初步形成有秩序、守规则的意识,初步感悟到团队建设对于三年初中生活的重要意义。“班级课程”以11个单元为主题,每周1课时,学期初统一规划,全体任课教师参与。
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德育
为了提升德育课堂的效果,在实践中老师们总结出了认知式、体验式、探究式、展示总结式和创新设计式等课堂模式,让学生在活动设计、体验感悟中享受德育课堂带来的乐趣。
针对一些教师没有担任过班主任、德育经验较为欠缺的情况,学校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德育课堂的模式、要素和策略。明确班会课的课程目标应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与知识;班会课的课堂主角是学生,课堂组织形式以活动为主体;班会课上教师应尽量避免空洞说教,力争在情境中触动、感动孩子们,最终让规范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课堂要素中,结合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在故事中加入图片、视频、音乐,编辑成德育数字故事,这样学生更加喜闻乐见,从而使德育课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张莲老师为例,她是历史学科教师,虽然不是班主任,但也承担着部分德育课的任务。在班级活动中,她感到有些小组同学关系不和谐,就以“如何正确处理同学关系”为主题上了一节德育体验课,效果很好。
在习惯养成与校本课程中渗透德育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叛逆意识开始露头,因此习惯养成教育一点也不能放松。我校提出了“五四三二一”习惯养成标准,包括“五好”:读好书、写好字、走好路、唱好歌、做好人;“四声”:笑声、读书声、号子声、发言声;“三姿”:站姿、坐姿、握笔姿势;“二课”:大课间、二课堂;“一中心”:良好品行。将习惯养成标准细化,反复抓,既要外显于行还要内化于心。学生全员自助就餐,饭后垃圾桶内没有剩菜剩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节约意识,更培养了自律能力。大课间、经典诵读等活动有助学生守纪律、懂礼仪,变得儒雅大气。
我校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项目的12所核心学校之一,学校开设了20多门具有民族特色、乡土特色、学校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其中,京东大鼓、京剧脸谱、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泥塑、陶艺等社团,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因此走上了艺术之路。七年级3班的李京东是一名来自河北省保定的外来务工子女,六年级4班的白新鹏是当地农民的孩子,2013年11月,两人出演的创意小品《童趣公园》,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看我72变”节目的录制,并获周冠军。以前内向、腼腆的白新鹏从此变得自信而大方。
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将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与班主任评价有机而合理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强化了以“班级宪法”为标准的量化评价,将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为班级服务的情况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进行量化,每月一公示,每学期一通报,作为学生评优的依据。每学期期末进行“明星学生”评选,给每一名学生认定一颗“星”,让每一名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向上向善的愿望。我校曾获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天津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作者系天津市普育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