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当提问当打住
■滕道明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除问题设计及提问时机外,提问的方式也很重要。笔者将听课中发现的几种不当的提问方式,略作归纳并分析。
“迫不及待”式。有的教师给出问题之后,不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立刻让学生回答。这样有时会造成卡壳(即集体失语),即使有程度好的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但是客观上剥夺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赶课。
“坚韧不拔”式。有的问题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二个学生也回答不出来,第三个学生同样回答不出来。但是教师却有一股问不出答案誓不罢休的韧劲,一个接一个地提问。结果教师失望学生绝望,使本来生机勃勃的课堂瞬间变得死气沉沉。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会诱发思维惰性。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习得性无助”,相对个体而言,群体挫败的危害性更大。另外,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好多学生认为反正大家都不会,因此就不再积极思考,有的干脆放弃思考。其实这个时候教师明智的做法应是中止提问,换一种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点拨和启发,或者趁学生七嘴八舌集体回答时巧妙地把答案说出来,尽快摆脱这种窘境。
“以问代罚”式。有的教师把提问作为惩罚或者提醒学生的手段,比如提问正在开小差的学生,因为该学生并没处在专心听课状态,因此一问三不知、答非所问或者离题万里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样的提问通常会引起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而令被提问的学生万分窘迫。提醒学生课堂认真听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让学生当众出丑则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若是学生产生了被捉弄的感觉,会让师生关系产生裂痕,也容易破坏课堂的严肃气氛。这已经不是提问的技巧而是“提醒”的艺术了。
还有部分教师不是先提出问题等学生思考后回答,而是先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然后再说出问题。采用这种方式提问,一方面容易造成被提问学生的心理紧张,因为他不知道将要面对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他学生思维消极,即使也在思考但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会大打折扣。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师不要先点兵再给任务。
提问的方式虽属于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却蕴含着教育智慧;提问的方式看似无足轻重,但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减少这些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