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帮助孩子摆脱心灵的贫困烙印”(向贫困宣战·走近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得者)
今年“燕宝基金会”奖学金发放日,学生代表上台领取奖学金。
本报记者 刘 峰摄
在宁夏,从2011年1月至今,从山大沟深的六盘山区贫困县区,到银北老工业区的困难家庭,已有8.6万名贫困学生,在宁夏“燕宝基金会”的支持下走进大学校门。
受助的学生们有的正在完成学业,有的在读研究生,有的做了教师,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开始创业……承载着改变命运和带领家庭走出贫困的希望和重担,这些年轻人在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同时,奉献社会,奋进前行。
“若没有燕宝基金会的支持,娃儿不可能读上大学,家里也盖不起房,日子难着呢!”10月22日,宁夏贺兰县移民点南梁台子铁西村6组,回族移民周忠山正在新盖起的4间大瓦房前忙着收拉玉米。
48岁的周忠山家底薄,有4个儿女要供养。2010年秋天,大女儿周小琴考上宁夏大学,读高中的二女儿眼看就要辍学打工供姐姐读书。“孩子头一年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借的。”周忠山说。
2011年初,宁夏宝丰集团总裁党彦宝和夫人边海燕出资发起“燕宝基金会”,首期助学项目便投入9000万元帮助1.5万名家庭困难的大学、职业学院及高中学子完成学业。作为受益人的周小琴2014年毕业后,成为宁夏国际语言学校的阿语老师。“姊妹4个都要读书,父母的经济压力太大了。妹妹去年考上大学,也能拿到‘燕宝奖学金’,我每月工资能挣3000元,家里的负担越来越轻。”周小琴说。
10月23日中午,在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集镇上,去年刚大学毕业的禹海成正在自己开的面包店里忙乎。“我父亲残疾,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若不是燕宝基金会的资助,我肯定没法完成学业。面包店虽然刚起步,但每个月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我们家的贫困面貌有望改变。”禹海成满怀信心地说。
“帮助一位学生就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对我们来说,也是从‘输血慈善’到‘造血慈善’的转变。”党彦宝说。
宁夏宝丰集团已将致力慈善事业写入公司章程,规定公司每年利润的10%拨到基金会,2013年和2014年达到20%,过去5年年均捐出2亿至2.5亿元投入捐资助学,总捐助额已超过10亿元。
“‘燕宝奖学金’帮助我完成了本科学业,考上研究生后继续资助我,研究生奖学金也从2011年的3000元增加到8000元。家里还有弟弟在读书,若是没有这项奖学金,本科毕业后我就只能选择工作。”来自宁夏贫困县泾源县农民家庭的李霞说。
2013年秋季,“燕宝基金会”二期助学项目实施,将“助学金”更名为“奖学金”,并扩大了助学范围和规模。“燕宝基金”计划至2020年,捐资11.53亿元奖励宁夏南部山区9县区、5乡镇全部考入二本及以上大学学生,再加上川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和区内家庭经济困难的职业教育、山区高中学生,经与教育部门联合测算,共将有10.2万人受益。
“更名的实质是由资助变为奖励和鼓励,帮助他们摆脱心灵上的贫困烙印,为社会和谐增添正能量。”党彦宝认为。
据基金会工作人员谢腾介绍,每学年开学前,教育部门都会提供二本以上录取学生、职业教育和高中生的名单等信息,基金会则为每人免费办一张“助学银行卡”。本科生开学后两个月内,一次发放4000元奖学金,职业教育和高中生的奖学金以生活费方式按月打到卡上。“发放完全公开透明,不经过任何单位组织,也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是点对点精准奖励。”谢腾说。
李霞说:“我从未忘记燕宝基金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