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第一日:留?不留?因人而异
2015-10-21 14:48:00
 

  导语:

  这次暑期出访美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想了解美国及美国教育,二是想了解在美留学的女儿到底想干嘛?都快大四了,转专业的事才刚折腾完,又跟我爆料说想读音乐专业研究生,而且还要先OPT(美国F1学生签证毕业后的实习期)一年。都这时候了,同级的小伙伴们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都考完了,她还在瞎折腾,这不是跟自己过意不去耽误事吗?第一,咱从小没在音乐这条路上走;第二,大学所学专业距离音乐十万八千里。因此,我只好趁暑假去美国看个究竟。这一呆就是42天,也算对美国以及女儿有所了解吧。

  接下来的七日谈,我想就留学那些事谈谈我在美国的见闻和感受以及我对美国教育的理解:1.留?不留?因人而异2.何时留学?需要什么准备?3.留学之初怎么过语言关?4.留学主要学什么?学会学习(一、端正学习态度;二、重视课程学习;三、掌握学习方法)5.如何做自己?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孩子理性留学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日:留?不留?因人而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家长不妨在头脑中首先有一个预见和思考:留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选择留学对于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不仅要花费巨额学费,而且有些孩子因为水土不服、或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独立意识差、或者性格原因根本不适合离家远行、出国留学;有些孩子虽然有父母或其中一方陪读,但也可能因不适应欧美“走班制”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而无法完成学业如期毕业;或者因为语言障碍而导致人际交往困难;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都是留学可能导致的后遗症。因此,关于要不要留学这个问题,必须慎而又慎,否则,违背初心、适得其反。如果您的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适应环境能力比较差、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不宜远行。

  中美大学最大的区别可能是专业选择的自由度不同。在美国读大学,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换专业,而且什么时候毕业自己说了算,完全自由。比如,女儿大一主修经济学专业,大二转计算机与语言学专业、加修德国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又辅修音乐产业,真是一年换一个专业。家长甚是担心: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定性、没规划?孩子则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我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美国大学规定,只要修够了相关专业的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获得该学位,甚至可以同时获得几个专业的主辅修学位,因此,在美国拿双学位、三学位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种自由随性,如果缺少规划,容易导致无所适从,或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或者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最后挑花了眼,别的小伙伴都毕业了,他还在换来换去、修各种学分。比如,女儿有个美国男同学,临到大三结束了才发现,自己原本喜欢音乐,可三年来都在修天文学专业,如果转专业,还要两年时间才能修够学分,可是,自己又等不及想去玩音乐,没办法,只好辍学,等什么时候想念书了再回学校。事实是,一旦辍学就业或创业成功了,很少有人会重返校园,一是成本高,没人会傻到以牺牲事业为代价;二是美国大学课业负担重、学业压力大,一旦选修某门课程,总有看不完的论文,写不完的paper,做不完的或大或小的presentation,不全心全意,根本应付不过来,而且教授很公平,严格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按一定的比例判给学生ABCDEF等级,几乎没有疏通的可能和余地,这也是为什么比尔?盖茨们中途辍学的原因。

  可见,自由换专业的利弊因人而异,对于自控力强、专业方向笃定的孩子,利大于弊;相反,对于自控力弱、专业方向不明确的孩子容易摇摆不定,导致延期毕业,或者中途辍学(辍学也有不同情况,有些是读不下去;有些是创业需要,无法兼顾);也有修满学分提前毕业的,这就必须规划好。如果孩子不善于规划,父母要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规划和管理,或者留学后父母及时提供帮助,加强监督,以免孩子失控。当然,如果孩子善于自我规划,自控能力强,生活能够自理,家庭经济条件许可,可以选择留学。

  留学,自理能力一定要强。学校可能提供校内食宿,也可能让孩子租住在校园外,有些孩子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或考虑性价比,也可能与同学合租在校外,这就必须处理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否则,一天三顿饭,全把时间搭进去了;或者,为了挤时间学习,把自己弄得饥一顿饱一顿的,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自我规划、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要学会如何统筹安排学习与生活。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最好不要选择留学。

  孩子一旦跨出国门,由于中西文化、教育的碰撞以及时间的磨砺,一定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那么,留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父母又应该如何应对?

  比如,女儿留美以后,明显变了,变得独立、果断、自作主张,包括专业的选择等等,虽然有沟通、协商,但一有冲突和分歧,她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有点让我这个做母亲的无所适从,甚至不免担心,尤其是她的专业选择问题,大一时还会和我们商量,大二以后基本就是自己说了算。这时候,亲子关系有点紧张,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在经历了多次斗争无果且不欢而散后,我痛定思痛,决定还是由孩子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毕竟,孩子已经长大,而且远离我们,自我教育逐渐取代了家庭教育。这时候,该放手时家长就要洒脱放手,否则,不但阻碍孩子发展,而且影响亲子感情,得不偿失。因此,家长最好把亲子关系发展成朋友关系,平等交流、及时沟通,才有利于掌握孩子的情况,以便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次暑期闲聊,女儿表达了她的看法:“你是爱你的孩子,不是爱我这个独立个体,只是碰巧我是你的孩子罢了。”这话颇耐人寻味,也不无道理。因为我总要求她听我的,而不是让她做自己,以至于她认为家长根本就没有尊重她这个独立个体,而是把她当做自己孩子的替身而已。说实话,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过于迫切,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这种感受,因此,应该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这对于留学在外的孩子尤其重要,否则,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本来亲子之间就隔着大洋,这又增添了一道巨大的心理鸿沟,处于这种情况下,长此以往,不利于留学在外的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留?或不留?因人而异,不仅仅关乎钱。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主要考虑孩子合不合适的问题。另外,留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或多或少的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变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家长应事先有所考虑,过程加强引导,事后有效沟通,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王晓霞:副校长、副研究员、博士、文中母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厦门实验中学科研副校长,教育学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语文教育、国学教育。2002年到中央教科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实验学校(厦门实验中学)科研副校长。

  先后主持“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等5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核心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编《国学》等7套(部)教材与著作。还参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收集、《国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专家审读、教育部新闻办主编《对话教育热点》撰稿及教育部网页“中教评论”、“专家答疑”栏目撰稿等重点工作项目。

  宋黛霆:留学生、文中女儿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四学生,毕业于人大附中,曾任学生会副主席、艺术团中英主持人和合唱团骨干成员,曾随学校艺术团出访美国、俄罗斯等地。自小热爱音乐和旅行,曾背着吉他独自前往欧洲和当地乐队合作演出、街头表演等等。目前是在美国洛杉矶这个电影和音乐的梦工厂打拼的独立音乐人、唱作人。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