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学术要平等师生更要平等
2015-09-23 09:07:00
 

  原标题:学术要平等师生更要平等

  ■顾骏

  在大学里,带有中国传统文人之“狂狷”气质的学生从来不曾绝迹,也从来属于争议人物,有教师视之为“才气横溢的学术苗子”,也有教师认为其“年少轻狂,不堪大用”。考研究生时,即便笔试成绩优异,面试时仍会遭遇重重风险。虽有教授愿收门下,但能否通过面试组的集体评议,仍在未定之天。等到录取之后,再被“逐出师门”,已算“不幸中的大幸”。因为这一幕从来不为外人道,所以看到师生公然翻脸,公众才有意外之感。

  传统上,文人要是没有一点狂狷之气,好像就不正常。现在好了,一方面从小被要求听老师话、守纪律,连坐姿也必须一丝不苟;另一方面大量做习题,时刻不忘向标准答案靠拢,否则老师红笔伺候。如此长期训练下来,乖孩子居多,能考入名校的绝大多数都是唯老师马首是瞻的学生。突然冒出一个敢于褒贬教授且是同专业的名家,用的更是“大不敬”之言辞,当然会让导师“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是从中国学术发展长远计,如果学生个个只会对前辈及其成就“高山仰止”,不敢做丝毫怀疑,这学术创见从何而来?

  所有人在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学生错了当然要批评教育。至于学术批评,不要说有理有据的批评是后学的水平和潜力之证明,就是光凭敢于小视名家,激扬个性文字,这股锐气便属难能可贵。这世界上最后成就大局面的人,年轻时不狂妄的恐怕不多。有想法且敢于说出来,不管是在微信圈里还是公开发表,都应该视为年轻学人的优点。要是说错了,正好给了导师指导的机会。而且,导师应该以学界的规矩与之“商榷”,而不要简单套用“师道尊严”,学生只能服从。没有学术观点的独立,中国学术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学生人格的尊严,中国社会的未来令人担忧。

  人们未必关心某个教授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绝交”,但可能已经注意到,因为导师威武,学生在辩解时慌不择言,不经意间已流露出某种不敢坚持自己观点、更不敢坚持批评权利的怯意。把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生吓得放弃批评权利,难道不是更大的错误?

  过去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师生关系过于物质化的倾向到处可见。但如果我们仍然承认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那么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就不应该简单因为“教不了”而放弃职责,更不应该仅为学生在学术上褒贬名家而公开将其“逐出师门”。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