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高校的开学典礼“书”味十足。据媒体报道,先是知名教授告诫新生不要只做“低头族”,要多读书、读好书;后是校领导鼓励新生把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另据媒体盘点,大学校长开学致辞里的高频词语中,“读书”名列前茅。有的校长认为“大学校园最需要强调读书成才”,“读书之味、愈久愈浓”;有的说“读书是享受和增长知识的过程”、呼唤学生“回归读书”;有的则提醒学生“读书,切不可偏食”。众多校长苦口婆心“劝读”,显然并非某人一时兴起,一家之言,也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老生常谈。他们显然看到了当前学生疏于读书的突出问题,所表达的观点都经过了反复思考和精心准备,只是不知校长、师长们的苦心和肺腑之言,新生们能领会多少。
今年4月公布的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是: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算上教材、教辅仅为4.56本。与上一年相比,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又有下降。可见,读书少甚至不读书,是当下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而非大学生群体独有。
有人说当下是“浅阅读时代”。试想,过去很多人的床头都会放本枕边书,后来书变成了杂志、报纸,现在又变成了手机。有人甚至半开玩笑地表示,治疗失眠的最好方法就是拿本书看。过去上课时,大学生们总是围着教授询问要用什么教材、看什么教科书,后来变成了拷贝老师讲课所用的演示文稿。现如今,拷贝也不用了,看哪张演示文稿有用,举起手机拍张照片即可。
一方面,笔者赞赏大学校长们“劝读”的良苦用心,也非常支持师长们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阅读大环境下,只是讲几句道理,简单地号召一番,恐怕不会有太大效果。
古今中外,阐述读书的好处和作用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思考的是:为什么人们会离书越来越远?
在传播学上,纸质媒体被称为第一媒体,其中书籍承载的信息层次最深,所以读起来需要下番苦功夫。头悬梁也好,锥刺股也罢,刻画的都是苦读的状态。于是,人们渴望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需求,成为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动力。从广播、电视、网络,到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哪一种媒介使用起来不比读纸质书轻松?当下很多人与纸质书籍越来越疏远,和书籍本身的局限性或者是缺憾有直接关系。因此,简单地批评、抱怨年轻的大学生们不读书有失公允。事实上,前文提到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还有一个趋势值得重视,那就是数字化阅读比例首次超过了传统阅读,手机和微信阅读增长最为显著。所以,我们如今在谈论读书这个话题时,读书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与时俱进,重新界定。
人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点就在哪里。既然手机成为当前人们阅读的重要媒介,如何更好地发挥手机这个移动终端的作用,来吸引、促进学生阅读,应该成为一项重大的教育研究课题。手机以及新媒体和书籍的融合发展,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出路,对于这一趋势,大学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有充分的认知。
当然,学生阅读纸质书籍依然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对学生们读书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希望高校领导、教师认认真真地搞点调查研究,搞好顶层设计,拿出点具体有效的措施来,并切实贯彻落实下去,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读书、读好书的效果。校领导和教师们更应该做引领学生读书的带头人,倘若自己就少读书甚至不读书,教育起学生来恐怕也没有太多的说服力。
在笔者看来,还有一个倾向值得关注:现在的大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把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更多地放到了新生致辞、毕业寄语上。这“一头一尾”是大学生成长的两个关键节点,校长和教师们予以特别重视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学生们而言,还需要更多的与校长、师长对话的机会,还需要听到校长、师长们更多的教诲。(铁铮 作者系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