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中英教育孰优孰劣?——一部BBC纪录片引发的业界深思
2015-08-20 20:50:43
 

  2015年08月20日 20:50:43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申安妮 赵琬微)英国学生受不了枯燥的中式课堂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中国老师的课堂上突然唱起歌来,或坐在教室后排烧水饮茶,或与老师顶嘴,甚至把老师气哭了……这是近期播放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的一些镜头。

  然而,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这些接受“中式教法”的英国孩子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却比采取英式教法的班级更胜一筹。这个戏剧性的故事,在19日于北京举行的一个教育论坛上,引发中英业界人士的热议。

  这个实验,够严谨吗?

  在这部三集的纪录片中,5名中国教师应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的邀请,用“中式教学”方式为一个由50名英国中学生组成的班级上课,课程包括数学、科学和中文等。

  英国百福教育首席执行官马良说:“这是个‘嫁接’游戏,不是教育比较研究。让中国老师在英国学校里以中国的方式教学,不是理想的研究方式,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认为,中国学校众多,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个实验根本无法反映出中国教育的整体现状。比如,中国的学校一般一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而在这部纪录片中,学生们每天都要参加令他们难以接受的升旗仪式。他们每天早上7点开始上课,晚上7点结束自习,而中国的学校不可能全部如此。

  英国维克特勒学校校长伊恩·穆林斯认为,这部纪录片并不能反映英国学生的真实情况。“就我自己所在的学校而言,学生们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为了在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和A-level(高级水平课程)取得好成绩,他们每天甚至比我都忙。”伊恩说。在他看来,通过导演和剪辑,BBC的纪录片刻意保留了较多反映英国学生不认真学习的负面内容,以吸引观众。

  中式英式,孰优孰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房莉杰认为,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各有千秋。在很多英国小学,班主任同时负责多门课程的教学,但是不要求所有孩子达到一样的标准,而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中国,每名老师只负责一个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方式标准化程度高。

  马良认为英式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英国学生在课堂上较为自我,可以自由提问,提出不同意见,标新立异,即使哗众取宠也不算什么大的原则性错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

  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是受到普遍认可的。然而,在北京一零一学校副校长熊永昌看来,这种优势建立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上:“中国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与同龄人竞争,甚至刚进幼儿园就要考试,在这个年龄段过度竞争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

  夏谷鸣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竞争,学习也不是为了让分数高人一等。“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是走入社会以后,到底能有多少人沉浸于数学研究?在欧美一些国家,如果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他往往是真的感兴趣,并且在这个领域一直奋斗下去。”他说。

  教育公平,如何实现?

  中国学生面临巨大竞争压力,而英国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屡受诟病。英国非高等教育领域存在一定数量的私立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声誉,但是收费昂贵,仅接受全英国约7%的学龄儿童入学。剑桥、牛津等英国顶尖大学的生源中,大约50%的学生来自于私立学校。

  然而,在房莉杰看来,英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她认为,中国的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升学率高的学校,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障碍。而在英国,大部分学生在公立学校上学,这些学校没有自主招生制度,也不会拼命地抢优秀的师资,学生一般不会对学校挑三拣四,而是就近入学。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进行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评价他们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中国上海的学生在3个科目中均名列第一,而英国学生数学仅排第26名,英国政府因此曾派50名数学老师来上海取经。

  夏谷鸣认为,博航特中学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研究中国的教学方式。但是英国不可能简单地接受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国也应该向英国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提问和独立思考空间。

  “中英两国教育的未来,可能更多是融合平衡。”他说。(参与采写:侯芊如、罗彬琦)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