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中国“虎师”大战英国“熊孩”引发中英教育碰撞
2015-08-20 09:36:30
 

  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邹海连老师在给英国学生上数学课。(视频截图)

  自8月初开播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的3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就吸引足了中英社会的目光,其以近乎“真人秀”的表现形式,探讨中英教育之间的差异,引发两国民众对中英教育的激烈讨论。

  该片展示了今年3月在英国博航特中学的一场教育实验:5名中国教师给一个临时组建的50人的初三班级上课,一个月后举行测验,在数学、科学、普通话3个科目上和由英国教师教授的班级比赛。

  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该片播出最后一集。片中显示,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后,中国教师所带的班级,3个科目的测验成绩,均超过英国教师教授的班级。“全胜”代表了什么?漩涡之中,又该如何看待节目里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英国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师生之间的磨合与碰撞?

  全胜!分数代表不了什么!

  “这个结果符合基本认识,高强度的训练对提高分数很有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排名第一梯队除了芬兰外都是东亚国家。”得知中国教师取得了分数上的胜利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作此评价。

  纪录片最后一集显示,在数学、科学、普通话3个科目上,中国教师班的平均分比其他班平均分均高出8分之上,其中数学科目差值最大,接近13分。

  取得好成绩的英国学生在片中表现欣喜,获得满分的女孩分析自己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我的学习能力在这段期间绝对提高了,因为我没怎么跟别人闲聊,一直在努力”。

  回到这场教育实验的初衷,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托尔邀请中国教师来英国上课,正是出于对中国学生取得好分数的好奇。纪录片开头,解释这场“实验”的初衷在于“在国际竞赛名次表上,英国学校的数学排名很惨,落后于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

  在2009年与2012年PISA评估中,中国上海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3项评价均排首位;而在2012年PISA测试中,英国学生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其中数学成绩排名第26。

  2014年2月,英国教育部副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率团访问上海,回国后她在《每日电讯报》撰文表示,“英国的学校需要一堂中国课”。此后,英国派60名教师赴中国学习数学教法,并邀请60名中国数学教师到英国,上海的教辅资料《一课一练》也出口到英国。

  “中国学生是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求职时将会遇到的竞争对手,中国正发生着变化。”尼尔·斯托尔在纪录片中表示,他希望可以在这场实验中了解中国教学法,并考虑是否能将其融入英国的课堂。

  在片中,中国教师采用了全班教学的方法,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对照按学生能力分组的小班教学。全班教学曾一度在英国流行,后逐渐被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面对采用全班教学的班级成绩高出一筹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房莉杰认为,理解两国的教育要从评价体系入手,中国教育是标准化、专业化的教育,而英国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差异,并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体系。

  “中国教师能取得分数胜利在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对应试的系统性训练。”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熊永昌表示,我们应该正向地看待这场教育实验,“它证明中国和世界的教育交流正在深入,相互理解,中国开始走出去,这是正向的。”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编辑:小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