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外国月亮并不更圆”——中国大学生赴美学习体验跨国教育
2015-08-20 19:04:41
 

  2015年08月20日 19:04:41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李思思 任沁沁)由BBC拍摄的5名中国老师“支教”英国的纪录片,让中西教育的差异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近日,20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卓越训练营的研究生赴美学习交流,亲身体验了跨国教育的差别。

  跨越半个地球,这些研究生们上个月赴美参加了“全球商业领导力培训”项目,在14天时间里,切身感受到中美两国在教育及文化等方面的碰撞与交融。

  上午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的知名教授探讨何为创新、何为领导力,下午来到硅谷感受谷歌、英特尔等公司的核心科技,晚上为了参加全球商业计划大赛而与小伙伴们熬夜头脑风暴……

  “美国老师的讲课速度更慢、讲课方式更加生活化。”参加此次赴美交流的北师大研一学生郭文骁回国后接受采访时说,美国老师讲课的切入点很浅,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延伸,逐渐织成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种由浅入深的讲法使我对一些‘高大上’的概念有了更好的理解,但缺点是教学进度偏慢。”郭文骁笑着说。

  注重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教育模式的“短板”之一。

  “在斯坦福大学史蒂文教授的课上,我明白了创新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北师大儿童文学专业的研一学生江雪说。

  史蒂文教授在课堂上举了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以前人们在进行PPT展示时,总要低头使用鼠标似乎没那么方便和潇洒。于是,有人发明了PPT电子笔,既能潇洒地翻页又能及时在显示上做笔记。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支笔,却让生活更加便捷,也创造了商机,这就是创新。“面对‘山寨文化’的横行,我们必须认识到单纯的复制并不能带来进步和发展。”江雪说。

  通过与知名教授和硅谷精英的交流,“创新”“价值”“商机”“市场”成为了同学们口中的高频词,8月1日在Intel公司举办的“全球商业计划大赛”中,中国学生充分学以致用,爆发出了自己的“小宇宙”。

  结合运动与慈善的手机应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家居商店、专为居家养老设计的APP……中国学生新颖又实用的商业策划案得到了比赛评审的肯定。

  “我们做的商业策划也许并不成熟,但仍是大家团结协作的宝贵成果。”北师大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吴迪说,在团体工作中,培养“领导力”并不意味着要成为“领导”,而是要学会分工协作,“因为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

  “中国学生很聪明也很勤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弗兰克教授说,中国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似乎也很“谦让”,不善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刚到美国时,害怕自己的英语口音不够地道,所以有些怯于表达。”吴迪说,置身于全英语的环境中,中国学生逐渐认识到不应对语法和口音等问题过分在意,英语如同汉语一样,首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聆听,勇敢表达。”

  8月3日,结束了14天加州之旅的学生回到祖国。

  “世界这么大,出去看看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北师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李睿涛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国的月亮就比较圆。

  在美国的电子商店里,可以看到热销的联想电脑;与美国人聊天,他们会兴奋地告诉你,在淘宝网上购物十分便利;如果问一个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他们十有八九会毫不犹豫地说:“回中国去,那里有更多的机会”。

  “我们应该更自信一些。”李睿涛坦言,中国学生的确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和领导力,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中国的教育也在逐渐与国际接轨,“制度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个可以有。”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处的郑鲁健老师说,通过学校举办的专题讲座、素质拓展、挂职锻炼等活动,学生可以开拓视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但相较于美国斯坦福等大学可以依托硅谷强大的创业资源,中国校园中的创新氛围建设仍有待加强。“如何搭建更便利的平台,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更快地运用到实践中,是当前中国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郑鲁健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