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
■李坤珊
假如我们走进书店的教养书区,真会吓坏了。那一丛林一丛林的教养书,书名一本比一本冗长,要你开发孩子的部分,一天比一天庞杂,你还没看完,孩子早就长大了。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表示我们的教养知识和技巧更进步了呢?还是社会焦虑的反应,或者说是父母的焦虑反应。
我们这个年代的父母,有更多的双薪家庭,有更长的工作时间。不但要忧虑自己的工作,还要担心能源愈来愈少,孩子的生活竞争愈来愈激烈。网络、科技的进步,并没有让父母乐观地看见未来,反而让许多父母觉得孩子更需要学这个,补那个,不然就跟不上时代了。家长焦虑,假如不会影响孩子,那还好办,但事情却没这么单纯。
任教十几年来,我发现近些年有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孩子所担的心愈来愈多:“老师,这苹果是有机的吗?我妈妈只让我吃……”;“老师,这面包是全麦面粉做成的吗?我妈妈不让我……”;“老师,那是陌生人,我爸爸说不要……”。小时候的我们,傻傻的,什么都吃,什么都玩。我们当然也会担心,但还是傻傻的,什么都看,什么都试试。长大后的我们,不见得比未来的孩子有成就,但我们的童年比起现在的孩子,多了一份对未知的傻劲,少了一份对已知的焦虑。
与不同的父母对谈了十几年,有一个让我困惑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对“如何当父母”这件事,并没有愈来愈清楚,尽管教养的理论和著作数百倍地增加。有时,在演讲完后,我倾听着父母的各式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看了那么多教养书后,不但增添了许多焦虑,也失掉了自信和常识。
所以,我们不可能看遍所有的他人智慧录,基本上,那太庞杂,也有太多的假设,多到我们无法消化。没有消化,就会搅乱我们原来的教养系统,那单纯的,我们要带孩子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看重自己,他关心他人,他为社会谋福利。
换言之,也就是让我们回到原点去看,去看“个人”,去看“人和他人”的关系,去看“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这个起点,或许会让你在教养的路上,找到比较合人、合时的指南针。而这些指南针上的坐标,至少会让你少焦虑一些,不会让你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会让你一定要确定未来的路。因为,未来的路,是不确定的。
你能确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孩子,不管未来的路是平坦,还是布满荆棘,我都会和你一起走。”怎么走呢?带着他,长大。“带”这个字在它的原始意义,是表示束在腰间的带子和用带子的两端打成的结。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他有责任去引导,去教诲,去信任,去无条件地爱;去把家庭价值,像编织腰间的丝带一样,细细地编入孩子的未来。而那条丝带所打成的结,就变成了你和孩子间,那永远的、无可取代的亲情。所以,让我们带着孩子。
带孩子看重自己
不管孩子天生的气质是什么,性向是什么,才能是什么,每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你要从孩子很小开始就告诉他,无论他做了什么努力,他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他尽了力就是最好的,他应该为自己的勇敢喝采;他愿意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他永远不要放弃尝试沟通。
带孩子了解别人
看重自己的孩子,还需要引导他们看见别人的需要,了解别人的观点,关爱他人。从“我”到“我们”,生命的风景才会不同,想法才能丰富;从“我有”到“你也有”,我们所拥有的不会更少,只会更多;从“我”到“你”到“他”,就有了朋友,有了共同的努力目标,笑声就有了回音,哭声也有了回应。
带孩子拥有使命感
一个孩子成为大人后,假如只是关心自己有没有更多,他不会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有使命感的大人,会怀着热情想办法改善这个世界。然而这样的使命感,不会长大后突然产生。从小带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热情,然后鼓励他发现自己的兴趣,一步步,他会选择要贡献给这个社会的是什么。(作者系美国南依利诺大学幼儿教育博士)
【新闻链接】
让孩子安心做自己
近日,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的“让孩子安心做自己”亲子教育讲座在北京举行,美国幼教专家李坤珊携两本新著《带你长大》和《让孩子安心做自己》与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掌握亲子沟通技巧,给孩子最好的爱。
面对孩子的哭闹、跋扈、无理,该怎么处理才能不伤和气地将他的情绪导向正途?孩子说谎怎么办?该不该学写字?……讲座中,李坤珊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指导父母如何在爱与信任之中立下界线,师长如何在孩子天生的欲望与动机中启动创造能量,帮助父母带着一颗安定的心,携着宝贝的小手,走过比陪伴更多一点的“引领”心路。据悉,该讲座已在深圳、广州、武汉、济南等地陆续举行。(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