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访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 学习将发生在孩子足迹所致的地方
2015-07-10 14:50:05
 

  浑然不觉,这是今天最可怕的事情,教育一开始是开文明之先的场所,现在我自己也感觉到教育的滞后。

  近日,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接受新华网专访,就社会较为关切的教育问题一一解惑。

  互联网时代 希望老师和学校能够把围墙打开

  主持人校长您好,我们渡过了一个很愉快的下午,我们知道现在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便利程度大大增加了,在您看来教育未来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刘可钦依然用现在的教材,依然用过去的老师教我们的方式来教孩子。在互联网这样发达的今天,我们希望老师和学校能够把围墙打开,让孩子能够比较快速地吸纳社会上的信息来改革我们的课程,来应对这样一种社会变化带来的对教育的挑战。

  在未来的课堂中 信息技术是为学生服务的

  主持人:在未来的课堂老师和学校是什么样的?

  刘可钦:我们学校设立了创客中心,没有给它设定任何规矩。在未来的课堂当中,信息技术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验证过去的一种结论;未来的课堂当中,可能看不出来谁是学生,谁是老师,老师更多的是学习的促进者;未来的学校,我非常认同赵勇教授说的学校就是学习机会的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机会让不同的孩子在里面发现他的潜能,成就他的愿望。

  主持人:老师和同学之间成了一种伙伴关系?

  刘可钦:多元的,师长、伙伴和朋友的关系。老师可能不是单一的长者,来传道授业了。

  始终以高标准要求师生并追求进步 多年后才会成为名校

  主持人:以后是不是没有抢名校和抢名师的情况了?

  刘可钦:不好说。名校之所以是名校,肯定有很多可贵的精神,比如能快速作出调整、始终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和老师、追求进步,多少年之后才成为一个名校,这种精神一直会存在于名校当中,存在于名师当中。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扁平,我不太清楚以后会不会有名校,但是这种精神会永远存在。无论是名校还是名师,卓越的人始终会追求卓越,这种精神会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刘可钦接受新华网副总编辑刘娟专访

  名校办分校具有现实意义

  主持人:北京去年进行改革,比如说中关村三小也有很多其他的学校并进来,这种精神是不是会传承,之后就没有区分了呢?

  刘可钦:老百姓都希望上好学校,政府主导用这种方式快速满足家门口有好学校的愿望,这种愿望是好的。名校多年来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名校现在对社会释放一些我们的责任、奉献我们一些办学的思想和教育的观点,也是应该的。我们学校现在也有几个分校,我们希望通过理念的传播、工作办学思路的引领来让这些学校能够有所发展,这些我们都在进行当中。但是要靠名校把老师全部输送过去,这种做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毕竟在原来的学校也有好老师。但是我们会通过这种交流、对话,不是为了替换,而是为了形成一种共识,使这些学校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共同的追求,形成共同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名校办分校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主持人:我们有没有一个时间,比如五年十年,这些学校就已经不太能区分出来他们的差异了。

  刘可钦:我想差异会永远存在,但是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卓越的地方,也有和当地社区高度相融的元素,而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一个样。

  小学生需要多元的营养 不是单一的“食补”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关村三小是名校,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在哪里?

  刘可钦:中关村三小在过去也是奥数见长的学校,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变化,中关村三小必须做出自己的调整。我们这几年在做的改革,主要是课程上的改革,围绕课程上的建设,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说过去数学是解题的技能,高、繁、难,很难得到解答,现在是建立孩子对数学的思想、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在今天依然是很好的,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了提升。中关村三小得到了很多的改革空间,政府划了一块地,拨了一笔钱,建了一个新学校,我们希望在这个空间里面发展更多的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孩子围绕项目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多元文化的理解,这是我们这几年做的比较大的准备。我们做这样一个准备也是为了各种不同类型孩子的长项发展和兴趣爱好地提高,为了因材施教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主持人:您提到的奥数教育,很多人纠结,是学还是不学呢?

  刘可钦:我觉得要问孩子,不能一棍子把奥数打死。很多孩子迷恋于逻辑的推理和认证,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在奥数的学习当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多次失败之后攻克难关的成功感,都是很好的,关键是一个孩子是不是喜欢这种推理论证。如果一个孩子喜欢运动和社会交往,非要他学习奥数逻辑推理的东西,会扼杀他的天才。第二,教奥数的老师要教孩子解题的思路,这是多样化的,要给孩子一种解决问题的大道,而不是给他一种术,更多的培养孩子大视野、大思路,而不是专攻于小方面的技巧。如果是这样的大视野、大思路,孩子又喜欢,也满足了不同路径的孩子都有自己成长渠道的需要。

  主持人:很多孩子在周末的两天都在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这里面有的孩子是愿意的,而家长是不愿意的。快乐当中有付出,周末是否要上课外班呢?

  刘可钦:很多孩子愿意去,觉得有玩伴又有意思。毕竟是周末,觉得能学一项技能也是很好的,建立在常规学校以外的新的朋友都是很好的。但是我有一种担忧,现在周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都在各种各样的写字楼里面,写字楼里面的通风都不好,我觉得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还是主张量力而行,让孩子到操场上去奔跑一下,也是很重要的。不管家长带孩子去什么样的课外班,小学生需要多元的营养,而不是单一的“食补”。这就是做家长的亲子教育,父母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现在的引导不够,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给老师管,家长只管吃饭,是远远达不到亲子良性沟通的。《盛装出席孩子惟一的童年》,这本书提到要郑重其事地跟孩子在一起,父母最好能陪伴孩子,这是没有办法替代的。


编辑:小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