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师傅学“独门绝技”
经成都市经信委牵线搭桥,5719厂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产校衔接合作协议,张永光大师工作室被推到了前沿。
张永光在国内钳工领域赫赫有名,在工厂他有自己的工作室,他亲自带的6个徒弟中,有3个被评为高级技师、3个评为技能专家。作为成都多个技能比赛的评委,他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不陌生。但他坦言,“学生只懂钻孔、锯锉远远不够。要符合企业一线需求,必须还要锻炼模具设计能力、零件组装能力、材料热表处理能力。”
这正是他所希望传授给学生的“独门绝技”。
据丁天霞介绍,学校已从大一学生中选拔出40名学生进入“技术技能人才精英班”,5719厂将参与到这个班的课程开发,并派3-5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培训导师。
“既然是‘学徒’,就不能用放羊式的方式培养。”5719厂培训部主任王量说,目前确定每个师傅的徒弟数量不超过3名,考虑到张永光工作室的技术专家配置情况,最终将从40名学生中选拔出10—15名具有潜力的拔尖学员,在毕业前1年进入工作室进行孵化培育,孵化期为6—12个月。
成都市经信委人事处处长郭勇认为,“学徒制”对学生岗前实习模式也是一次较大的突破,在此前的岗前实习中,一些企业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往往把他们放到了简单重复的岗位上,对学生技能提升无济于事。
大师一句评价可换真金白银
王量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高精尖技术人才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以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是其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石。
许多受访者表示,学生学习和动手能力存在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将是下一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大师带出的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如何在就业中体现差异性?
“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可以拿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但在企业眼中这些证书缺乏含金量。”王珏翎说,希望大师能够为培养出的学生出具一个证书,就是大师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
郭勇认为,可以发挥技术专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由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使之成为“学徒”薪酬水平高低的依据。
进一步完善学校与企业在“学徒制”方面的合作,王珏翎还建议发挥第三方平台的作用,“企业的师傅资源、院校的专业资源、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最终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得到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