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6日 11:26:02来源:中国教育报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这是最精彩的论断之一。说它精彩,是因为短短八个字,一语道尽身在江湖的复杂心境:不绝望,却时常无奈;有希望,却总是无力。
江湖,并不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而是不断投射在现实世界里。当看到北大清华为了抢生源而在网上线下“掐架”时,很多人都惊掉了下巴,“堂堂名校,何至于此?”可以说,抢生源事件是北大清华近年来罕见地共同遭遇的一次“形象危机”。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两校马上着手“止损”,先是表面上握手言和,然后尽量淡化处理,将其定义为招生中的“不文明”行为。那感觉,就像自家孩子调皮捣蛋,家长站出来表示要加强管教一般。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就在两校抢生源事件持续发酵时,网上开始流传一篇署名为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的文章,洋洋洒洒数千言,详细阐述了北大清华生源之争的起因、症结及破解之道。这篇文章指出,北大清华生源之争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就生源竞争而言,对于北大来说,无论清华抢不抢状元,抢状元都是北大的最好选择,即最优战略;对于清华来说也是一样。
“囚徒困境”是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旨在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当个体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占优战略,得到的却不一定是自己最想要的结果,相反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毋庸讳言,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替北大并顺便替清华的抢生源行为辩解。但纵观名校之间持续多年的招生“暗战”,用“囚徒困境”来阐释名校生源之争,不失深刻。文章中还用武侠小说里的经典桥段来作喻:两个绝顶高手比拼内力,谁都知道比拼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但没有人敢率先撤出战斗。解套的办法通常是两个:一是出现了第三个武功更强的高手,从而打破僵局;二是两个人都意识到了危险,不约而同地你一点我一点往回撤,最后相视一笑,罢手言和。
这样的比喻无疑是精彩的,精彩得让人想起了那句在江湖上流传很久的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篇几千字的长文所要表达的,无非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学校抢生源的根本动因,是为了维护自身江湖地位,就像武林高手们为了争夺兵器谱上的排名一样,不惜勾心斗角、明争暗斗。
这样的争斗,不只发生在北大清华之间,而是发生在众多名校之间;不只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而是发生在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很多领域。以前些天刚进行的中考为例,各地高中为了争抢尖子生而开展的竞争,手法之多样,争夺之激烈,媒体早就有过大量报道,对于很多公众而言,这些也早已不是秘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尖子生的家长坐地起价要奖学金,显然大家早已熟悉江湖规则。
我们的教育,不知不觉间,已经沾染上了一些江湖气。抢生源远不是性质最恶劣的,当我们看到为了一点纠纷对自己的同学拔刀相向的中学生,当我们看到“围殴”同学这样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甚至有学生因为一点矛盾就篡改同学的高考志愿,不禁要感慨:有些江湖风气,怎么就弥漫到了教育领域,吹进了校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固然不假,但是,校园本应是离江湖最远的地方。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是使人变得文明与进步,而不是野蛮与粗暴,更不是回归丛林法则。(杨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