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在即,高考标语也成为了媒体的热点讨论对象。据5月24日新华网说,一些高三教室的“冲刺广告”,简直就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如广西桂北的高三教室里“励志”高考标语:“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怕吃苦莫入此门”,“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大楼”,“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等等。
其实,这些高考口号几年前就有了。为什么这些高考口号年年都被用作高考冲刺的励志口号?说明对临考前的考生用口号的方式使其排除杂念、万念归一、提高成绩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其道理如同一场体育比赛的赛前励志动员一样。
当然如何使口号更人性化、使学生从口号中有利于建立主流价值观也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但从总体上来说为了励志,无论是比较暖心的高考口号:“微笑面对高考,创造美好未来”,还是有些刺耳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都是激励考生咬紧牙关、发挥好临门一脚的精神。虽然有些标语显得有些疯狂、甚至歇斯底里,但也大可不必担心这类标语会给考生带来多大的心理压力,要相信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有时夸张的语言,可能也是对大赛前焦虑心情的一种调味品。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和国外大学在华招生量的扩大,人们也正在逐渐淡化一考定终身的理念。
我们不提倡那些刺耳偏激的高考标语,但在信息时代中,有时舆论混乱信息嘈杂,有些高考标语或许显得疯狂,但我们不妨宽容看待,媒体也不必过度解读。
从深层次讲,高考标语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的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和希望。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中,一名考生只能一年参加一次集中考试,再以这一次考试去填报志愿,在录取中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考生没有选择考试、选择学校的权利,因此必然会出现各种雷人的高考标语。
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破除“计划教育”的体制,通过信息公开透明和招生反腐工作深入推进来保障高招公平,真正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一名考生将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许这种雷人的高考口号就会少一些。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