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娃娃的生活被割裂 走访学校,感受课程的“大不同”
2015-05-12 07:18:49
 

  生活是完整的,孩子们的生活却被人为地割裂成为:早8∶10-8∶50是数学,9∶00-9∶40是语文,然后是课间操,然后是英语或者音乐、美术、体育;然而,又有谁能确定地说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语文知识,那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数学知识……随着多年来教育改革乃至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无时无刻不是社会的热点话题。来自当下现实生活的挑战,来自未来人才需求的渴望,都对分科课程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拷问。今天,我们走进两所小学,看看他们的课堂有什么变化。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还学生一份“完整”生活

  2010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将视角从每一个被割裂的“40分钟课堂”拓展到包含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课程”,试图将孩子退还至真实、完整的生活情境中,开展最能打动孩子、最能激发力量的学习。

  在原有主题研究课的基础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学校组织变革,进一步放权自治,以年级为单位,围绕“一长多能零缺陷”的全面发展目标及已取得共识的理念,在课程建设上进一步深度整合。

  如二年级,不仅完全突破学科框架,且将显性学科、隐性教育紧密结合为一体,实施“主题式教学”。

  以本学期四个主题板块中的“母爱”主题为例,语文学科通过阅读绘本、诗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母爱的本质,并在仿写、写绘本和表演等创作中表达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恩。有学生写道:假期的夏令营,每隔一天,妈妈就去看我。我知道,妈妈的爱,是心底的挂念。学生还选择把这些美丽的自创小诗歌,在美术课上自制成妇女节贺卡,亲手送给妈妈,令许多母亲热泪盈眶。

  数学学科结合“时间”与“统计”的教学要求,给每位学生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母爱统计表》:请统计妈妈(或姥姥、奶奶)一周接送你上下学、陪伴读书(学习)、准备早晚餐付出的时间。一周很快过去了,看着这最后的统计数据,这次孩子们惊讶和感动了:原来妈妈竟然在自己身上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带着这份体验,带着这份震撼,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统计完之后,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妈妈一周接送我上下学的时间竟然长达6个小时!我还发现,有时为了送我,妈妈连早餐都吃不上。我很感谢妈妈!实现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美术学科中绘画是孩子表达感情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语言的延伸。教师带领学生画图画,再和语文学科一起,配以简练有趣的文字,一本精致的母爱绘本便诞生了!孩子们的图画惟妙惟肖,文字更是:妙趣横生。“妈妈是GPS,无论走到哪里,妈妈都不迷路。”有的学生将妈妈画成大狮子,狮子的鬃毛像火焰一样四射,画面的颜色充满了灰蓝色和褐色。他写道:“妈妈发起脾气像河东狮吼”,但在绘本的最后一页,他仍然温情地写出: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一张张鲜艳的图画,一句句稚嫩的文字,都饱含着孩子对妈妈那份浓浓的依恋。

  体育学科则发扬学校“121”家校互动体育工程,由一位学生带动两位家长共建一项家庭体育项目,在小手拉大手中,传递自己对父母的爱,并让“运动成为自觉的家庭生活习惯”,享受健康快乐的家庭生活。

  于是,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分秒秒,只要踏进这个校园,所有的人都在谈论同一个话题,都在研究同一个话题,都在分享同一个话题。在“母爱”主题教学的最后,出现了绘声绘色(诗歌+童谣+美术),有声有色(诵读+舞蹈+美术),小手拉大手(体育+综合实践),文字中的情(语文+歌曲+综合),我是大厨师(英语+综合实践),歌曲联唱(音乐+美术)八类选修展示活动。生活就这样被真实、有力、完整地还给了学生。

  基于课程整合的“主题式教学”,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尝试着在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互补中实现裂变,创造出一个新的大1。这个大1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多元立体,多角度、多面向,而且能有效地统整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这个大1中,提升了学生的德行品质,学生通过理性的认知活动去理解爱,通过切身的参与实践去体验爱,再通过我手、我心乃至我的歌声和我的肢体等等各种创意活动去表达爱。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效果深刻而持久。现在的这份爱,已经从妈妈身上,延伸到了校园染病的枣树、生活的自理、同伴之间的赞美,还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情怀。全面发展的基础,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渗透在了学生忘我的投入、深切的感受与别致的创意中。(李烈 宿慧)


编辑:小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来源 | 光明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