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知识课堂”与“生命课堂”之间有着明显的特征差异。与知识课堂相比较而言,在价值观上,生命课堂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负等健全心灵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生命课堂既注重预设性目标,更注重生成性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教学方式上,生命课堂的教学不仅有“教”有“导”,更倡导学生去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去“自学”。教学过程中,生命课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学结果上,生命课堂在强调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
我国尽管一直都存在着对“以学生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理想追求,但现实中的课堂形态的主体实质是一种知识课堂,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为了单边活动,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校”成为了“教校”。知识课堂忠诚于知识,但却忽视了人的实际需要;追求教师教学的可操作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了社会的科技体制理性,却减少了师生的精神交往。其结果是“教”走向了其反面,成为了“学”的阻碍力量。课堂教学的逐渐教条化、模式化和静止化,最终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不仅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学生的情感被忽视,生命的灵感被抽象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传统的知识课堂所固有的弊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暴露出来并因此陷入困境。
与知识课堂相对而言,生命课堂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抱负等健全心灵的培养,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可持续学习愿望作为其基础和保证。所以,“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
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前人积累下来的各种经验与规则,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让学生变得更“会学”。最重要的是,要能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科学的美丽与神奇,充分体现学生个人的经验、价值与情感,使学生在教育中体会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充分享受到教育对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与促进,让学生变得更“爱学”。
审视当前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传统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课堂教学在不少学校事实上已简单等同于考试的要求,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教育已沦落成为一种工具——学生升学、就业的工具,教育已“异化”成为了“非教育”。教育是引导人心灵的事业,但现实中的许多课堂教学却走向其反面,失落和窒息了学生的心灵,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正由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积极地倡导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生命课堂”还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课堂生活是师生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要得到好的发展,需要课堂成为其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
(作者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