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必须迈过两道坎
农村教育均衡的两道坎,莫过于“财”和“人”。
关于教育经费问题,内乡县县长杨曙光提供了一组数据:
从2011年到2013年,内乡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6.6亿元、7.168亿元和8.4亿元,增长比例分别为44.7%、8.6%和17.2%;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3.9583亿元、4.3821亿元和5.14亿元,增长比例分别为56.5%、10.7%和17.3%。
关于师资问题,杨曙光告诉记者,2001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将编制标准的计算方式由原来的“班师比”改为“生师比”;二是按城市、县镇、农村,确定生师比分别为小学19∶1、21∶1、23∶1;初中13.5∶1、16∶1、18∶1。
“这一编制标准存在明显的城乡倒挂问题。”杨曙光说,“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上2000年前后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总体回落,虽然农村教师总量可能富余,但结构性短缺问题则难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逐步规范,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有所回升,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便显现出来了。”
杨曙光说:“以高中阶段为例,现在我们仍旧使用的是十几年前的编制数量,显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于是,我们除了以特岗教师、代课教师顶岗之外,还要从初中学校选拔一些教师到高中任教。”
对于只有十几个孩子甚至更少的教学点而言,显然更加无法执行省里规定的编制标准。
“近5年来,我县总共招收1273名师范院校毕业生补充到教育教学一线,其中1146人到了农村边远地区,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带来了盎然生机。”唐新庆告诉记者,“县级财政除了负担新增人员的工资之外,另外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对城乡对口支教教师的生活、交通补贴,而且县政府还表示,这一数字将会逐年递增,这都为我们在实施均衡义务教育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 郭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