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管理须忌“多言”
自从实行了校长职级制,校长仿佛离官员身份越来越远。一些校长骨子里是否还把自己当成“官”不得而知,但有些管理者仍高高在上,善于发号指令,善于总结典型,善于“创新”,却是典型的官员作派。如果没有十年如一日的功夫,而是脑袋一拍拍出来的“创新”,在学校里无疑会让师生遭殃。教育的硕果,不是“速生肥”所能解决的,因为教育是慢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极小细胞,多年来社会的浮躁风气也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上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家长的诉求、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令学校管理者自然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亮点和特色。但从另一角度来看问题,山东潍坊十年磨一剑的教育治理显得难能可贵,李希贵为出台北京十一学校章程用去了三四年时间,更是不可思议。当管理者一旦不按部就班了,往往就“多言”,往往就“火烧连营”。这儿看着不顺眼多说几句,那儿又对教师指手画脚说几句。这不行,那不行,随后一系列文件措施就出台了。校长也不是万能的,校长是引领者,不是万能的救世主。如果任意用自己的意志去干涉教育规律,去干涉教师工作,一旦出现私欲和错误,那吃亏的必是师生。然而,信口开河的管理者也真有,不妨对号入座:擅长开会作报告、爱规划蓝图、喜动不喜静……
真正的管理者应是以文化引领师生前行,靠人治不会太长久。靠人治就需要过多的政令去维持秩序。我们在批评文山会海的时候,不妨也看看学校内部是不是有过多的“政令”让老师们忙得不可开交呢?曾有老师讲,上课备课教育学生是副业,而各种活动、各种会议、各种检查的应付则成了主业——临时性工作替代了主要职责。虽说有夸张的成分,但确实有个别学校存在着这种情况,一个部门或一个材料就会让一线教师忙活到天黑。
该说的时候要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说服力,因为沉默时充满暗示。比如在教育管理中,滔滔不绝如江河泛滥的话语中,看似结构缜密,雄辩无疑,受教育者能否买账值得探究。如果教育者用细微的表情、某个得体的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教育效果有时会更好。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靠“多言”、“政令”只能快速失败。教育管理者们要守住内心的虚静,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按照管理规律治学校。(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聋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