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校招生学校数量多了申请数量少了 港校内地招生冷了吗?
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两个半月的时间。就在考生积极准备冲刺的同时,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报名时间也已过半,进入了“攻坚阶段”。从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参加高考统招开始,在内地招生的港校从最初的8所增加至如今的17所,竞争激烈。记者梳理出四所内地学生最熟悉港校今年的招生政策,并委托学生用户庞大的人人网发起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超过7成的中学生只要成绩允许就愿意赴港校深造。不过记者也从部分港校了解到,他们接受的申请数量今年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港校内地招生,似乎在呈现由热到冷的转变。
政策篇
四大港校内地招生近千人
香港大学:作为最老牌的港校,香港大学今年预计在内地招收本科生不超过300人,各省市不设名额上限,择优录取。根据教育部规定,内地应届高考生均可申请报读港大。港大的内地招生计划不同于内地高校统一招生机制,有其独立的报名程序。
浸会大学: 浸会大学在内地实行自主招生,与普通高考招生计划不冲突,计划招收名额为190人。校方会根据申请者的高考成绩及面试表现综合评估,择优录取,录取时各省市不预设名额。报名浸会大学的申请将截止到6月1日,录取则于7月7日前完成。
据了解,若申请人的高考成绩达到所属省市一本线或以上,且外语分数达110分(商学院为120分),将有机会参加面试,面试以英语进行,部分专业如中医学等辅以普通话进行。综合表现最优秀且英语成绩达120分或以上的学生可获颁发奖学金,全额奖学金每年港币17万元,为期四年。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开始招收内地本科生,2005年起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本科生,2007年被列入提前录取批次。
港中大今年的内地招生计划分设人文、理科、工科、商科四个专业大类。计划一共招生300人,其中在北京招生17人,包括文科5人、理科12人。
港中大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12万港元,住宿费约1万港元,其他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3万港元。该校同样向优秀者提供全额奖学金。
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一样,香港城市大学在内地也走提前批次统招途径。记者了解到,该校2015年拟在内地招生208人,其中在北京共计划招生17人,包括文科7人、理科10人。
与内地高校不同,香港城市大学的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报考的学院之间不设级差,不接受任何加分,考生也无需面试。学费方面,香港城市大学每年的学费为12万港元,生活费约3万至4万港元,在校住宿费约1万港元,四年费用约为64万至68万港元。
调查篇
报考意愿仍然高,申请人数在下降
从上个世纪末的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开始内地招生,到如今已经有17所高校加入了内地生源大战。内地考生对港校的青睐程度又如何呢?近日本报委托学生用户庞大的人人网发起了一项报考港校的调查。
调查显示,经历十多年的招生宣传,香港高校的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有96%的高中应届生知道1所以上香港地区大学,知道1至3所高校的学生比例为76%,20%的学生知道3所以上的香港高校。在被问及如果自己学习成绩足够申请条件时是否会选择赴港读书时,76%的学生都表示有意愿赴港深造,可见,赴港读书仍是不少学生的心中所向。
关于为何选择赴港读书,调查显示 “海外交流优势”、“自由氛围”和“奖学金”成为三大主要因素,分别占比84%、68%和60%;食品安全和空气质量,也分别以24%和20%的占比,成为部分90后赴港求学的因素。
不过从申请港校的学生数量来看,恐怕“港校热”就没那么乐观了。来自香港大学的消息显示,近三年该校的申请数量在一万到一万两千多份之间波动,到2014年是“逾万人”,预计今年的申请人数比去年会再降一些。香港浸会大学的申请量2012年为5000多份,2013年为4800多份,2014年降至约3800份。香港科技大学的申请数量也由2013年的6900份降至2014年的约6000份。
不仅是申请人数减少,2010年前曾经被热炒的“状元赴港读书”如今也在降温。2013、2014年北京高考状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曾表示,未将港校列入高考志愿。辽宁学生刘丁宁2013年以全省状元身份被香港大学录取,一年后退学复读,去年考入北大,一时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对于“港校降温”现象,人人网同样做了调查。学生们的反馈显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以高达84%的比例成为阻碍赴港上学的最主要原因,港校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内地四年大学总费用的数倍,和赴国外留学比也相差无几。其次是“近期特殊的社会环境”,所占比例为48%。一些学生表示,家长的确对当地一些民间情绪有所顾虑,这种顾虑在部分港校招生老师中也得到了反馈。
此外,“饮食气候不适应”、“港校学术实力不够”、“缺乏文化底蕴”也分别以32%、16%和8%的比例,成为部分95后学生不愿意赴港上学的因素。
“他们”说港校
港校在读学生:“夹心饼”环境 影响在港念书
王鼎(化名)是一名在香港读大学的北京籍学生。她告诉记者,当年她选择来港上学时“力排众议”,现在却隐隐有些后悔。2013年5月,她准备填报高考志愿,发现自己考在京院校属于“高不成低不就”,外地倒是有重点大学可供选择。“反正都是要出去,不如干脆去香港。”王鼎说,自己当时的另一个想法是,香港离国外更近,可以是今后出国的一块跳板。
如今来港上学近两年,王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夹心饼”环境,被夹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首先是香港高校的课程难度不大,学业非常轻松,这让她有非常多的时间以至于“无所事事”;其次这里的老师和同学说中文,但是很难听到一些传统文化的讲座、课堂,这让喜欢“偶尔优雅”的她有点难受;第三就是她最早期待的国际化环境,她发现身边的校园随处见英文,身边的同学随时说英文,但可以去国外交流的机会却远没有自己原本打算报考的一所浙江高校来得多,身边的香港学生一下课就没影了,不是回家就是去做各种兼职赚钱,“铜臭味太重”。
她说这种“夹心饼”环境下的失落感在自己身边的内地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不少人已经打算毕业后回到内地读研究生。
专家:
内地高校竞争力提升 导致港校报考“降温”
港校报考的“降温”在教育学博士侯正方看来属于“回到了正常轨道”。他直言过去几年内地学生和家长对港校的追捧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理性和客观的认识,“因为了解的渠道不多,所以一股脑儿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侯正方说,过去考生和家长谈及报考港校,动辄都以“国际化背景”作为最大的考量。然而现在,随着内地高校建设的大提速,许多985工程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已经完全不输给港校,并且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在一些如自动化、材料科学等工科专业,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等文科专业,学术水平更是完胜港校。此外就业方面,香港受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也更大,总体就业水平已不复当年。上述因素都导致了港校报考的“降温”。
侯正方告诉记者,未来港校的招生肯定会趋于稳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来选择是否赴港深造。“从追求个人学习生活的独立自主,体验南北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魅力,接触最前沿的经济实践这些因素考虑,香港仍是不错的选择。”(记者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