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教育的薪火一直在延续
最近,网上广泛传播的“博士返乡手记”引起国人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忧虑,其中,“知识的无力感”更是让大家为乡村教育的价值观担心。是不是中国乡村崇尚读书、尊师重教的传统彻底消退了?
记者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今年春节回乡,记者感受到:乡村还在延续对教育纯朴的梦想与追求。
作为村里不多的硕士毕业生,虽然记者家在村中不算富裕,但仍能感受到乡邻的尊重。家里有孩子在读高中的,会主动向记者咨询哪所大学好,哪个专业好,并且掩饰不住对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骄傲。一些长辈在聊天时,还在相互攀比,如哪家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在聊到为什么要到城里买房时,大家的首选理由是为了孩子读书。
虽然很多学生读完大学后,工作并不如意,有的收入甚至不如学历低的民工,但很多乡民还是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受到良好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谈话中,一些长辈提到,还是读书的出路好,打工只能一辈子做体力活。
在记者的记忆中,每次回乡,大家都会谈起本家中读书成绩最好的孩子。谁家有读书人,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同族的人,都会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前,在需要集资时,大家都会照顾有孩子读书的家庭,尽量让他们少出点或是不出。谁家孩子学费不够,亲戚朋友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都会主动资助。
记得小时候,村里会写对联的被称为“先生”。记者儿时常听长辈说,“三代不读书,后人成牛牿”。这些都折射出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崇学尚教的习俗。现在,虽然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文化的薪火仍在传承,知识的力量还是被人们所认识与领悟。当我们具备较高学历之后,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把自身与乡邻隔绝开来,也许他们的认识不够专业和深刻,但走进他们的内心,细看其中,必定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