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力”只因缺少反哺乡村胆识
“无力”只因缺少反哺乡村胆识
编者按
“博士返乡”无疑是今年春节期间的一个热词。先是有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80后博士生王磊光写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笔记中作者发出的一段“知识无力感”论调,引爆大众“槽点”。紧接着,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生,署名“古鱼”的作者发表《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一文,针锋相对地提出,“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因为知识是有用的”。博士生产生“知识无力感”,这究竟是个人的感伤还是代表了群体的哀怨?出了问题的,究竟是乡村还是博士,抑或知识?请看对此问题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各自持何种观点。
■陈先哲
可以看出,王磊光的“知识无力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与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现在已经有车有房有事业的同学相比,因自己在物质上的贫乏而顿生无力感;二是觉得读书之后回到家乡无法“大显身手”而是“一无是处”而产生挫败感。第一种原因所产生的“知识无力感”,只是“读书无用论”的一种文艺表达而已。而因第二种原因而产生的“知识无力感”,笔者却认为大可不必了,若对家乡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知识必能派上用场;并非知识无力,可能只是用者无心。
王磊光因第一种原因产生的“知识无力感”,是与人比短长之后感怀个人命运,属于修身齐家的境界。如果只是简单地拿知识投入与物质回报来衡量“知识成本”,即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总是与金钱挂钩的话,显然无法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他本人博士尚未毕业,相对于那些初中毕业就出去打拼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小伙伴们,他在金钱积累上显然是个失败者。但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衡量标准,即便他博士毕业,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并奋斗多年,回到故乡和经商有成或者享有一官半职的老同学们再比比,他很可能依然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如果一个选择了以创造和传承知识为毕生事业的人,热衷于和富豪比钱多,和官员比职位高,那么他注定时时产生“知识无力感”。
王磊光因第二种原因而产生的“知识无力感”,显然境界又高了一层。但是,高境界更需要深思考和强决心。他所发的感慨,更多的只是文人的自怨自艾,他到底有没有认真想过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呢?恐怕未必。在知识精英们哀叹乡村的凋敝时,他们也许并没有看到当下中国乡村的另一面。如今农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柳传志、许家印、丁磊等商界大佬已纷纷布局农村,争取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手。投资大亨罗杰斯也多次表示,未来投资黄金不如投资农业,攻读MBA不如主修农业,经营农场或当农夫的收入,可望高于金融业。如今的农业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而是融入了互联网思维,与城市互动更为紧密的新农业,一批批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和都市生活经验的人纷纷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只要拥有新知识、新思维,在广袤农村大有可为。这个时候,还会觉得“知识无力”吗?即便学的是人文社科专业,或者不想投身新农业生产实践,也大可向社会学前辈费孝通先生学习,扎根乡村做出更为扎实的调研,若能写出像《江村经济》这样影响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返乡笔记,又岂会生出“知识无力感”?
若是所有的知识精英都只关注个人发展,只是向乡村索取而没有反哺乡村和投身乡村建设的精神,知识和乡村之间的隔膜只会越来越厚,知识只会越来越无力,乡村只会越来越凋敝。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