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 琪
昨日,广州小学生开始期末考,今年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有不少小学开始“去纸笔”考试,以游戏、讲故事等轻松方式取而代之。记者调查广州多所小学,有些学校低年级的考试采取口试+笔试的形式进行,有的是自主命题。高年级的就没那么好了,由于目前小升初政策尚未明朗,为了博一个不错的“六上”成绩,有家长连续半夜刷题助娃备考。
由于今年民校小升初也要求面谈招生,根据教育局此前规定,学校可以参考学生成长手册及学生简历,因而不排除六年级上学期成绩也会成为其中的参考依据。有家长就认为,不考试怎么知道孩子学习情况。用娱乐、游戏的考核没有太大意义,并不能发现孩子的不足。比如孩子会背不一定能写,测试能强化书写能力。为了给孩子减压,不是简单改变学生考核形式的问题。就学校而言,调查也发现没有校长赞同完全取消纸笔测试。
讲一个《弟子规》的故事,语文考试即搞定;完成闯关数字游戏,数学轻轻松松过,这些在外地的方式该不该在广州生根?估计包括家长和校长在内的群体都是存疑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心智、知识和能力上有全面的提高,作为教育手段和考核手段也要求是多元化的。比如孩子学画画,大胆想象固然重要,若老师在技法上零要求、无约束,那么学生就算自由快乐,终究无法成才。又比如学数学,也要做大量的笔算和心算题才可能形成良好反应,否则读到五年级还数手指就麻烦了。实践表明,强度科学、标准透明、可操作的考核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指引。小孩子学习能力之强,并非人们想象那样脆弱,关键是不能无限制开发孩子脑力。
我们对教育改革的调查,基本上都不涵盖小学生们的意见。一味批评学校对学生的测试,也是无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教自然学科,应该带学生到户外去认识物种,关在课室点击iPad图片是不行的。教音乐,除了要教欣赏音乐,也要让学生去认识五线谱,而不是教唱歌就行的。作为负责任的学校和老师,应该保持适当的张力,而不能无为而治。相反的,片面指望电脑多媒体,或者书面纸面的考核,也是教育的懒惰。以往许多学校老师所谓的课堂创新,往往是在行政与领导压力下的应景表达,甚至是为了评奖和评职称需要而来的,未必真正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要求。
因此,要产生一套合乎人性、行之有效、对学生智力和能有推动的教、学、考的方式,需要长期的磨炼、实验和总结。此间尤其要警惕舆论的风潮、行政的指令、家长的攀比,真心真意磨合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既不能以分数定一切,又不能随时代的喧嚣摇摆不定,走向低智化和民粹化,这是需要教育家的大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