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4月份的债市治理整顿风暴再度升级。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今年第8号公告,要求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债券交易应当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且债券交易一旦达成,不可撤销和变更。此举被业内看做是央行治理整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最新举措,对于规范整顿债券市场交易意义重大。
央行公告强调,包括中央国债登记托管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不得为未通过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达成的债券交易办理结算。债券交易包括现券买卖、债券质押式回购、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债券借贷等。“此举旨在通过强化市场参与者的交易结算行为,建立全市场网上交易制度,力促市场阳光化发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公告主要针对非交易过户,意味着今后不透明的线下交易将被全部叫停,通过杜绝线下交易,可以极大减少利益输送的发生。而央行要求所有债券交易进场,并要求实时传送债券结算信息,每天传送托管信息,再加上交易结算信息报告,为将来打击价格操纵、利益输送,做好技术准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认为,在此规定下,所有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都会有统一的记录,从而可以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各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避免银行通过场外交易逃避监管,并且使SHIBOR利率更加真实地反映银行间市场情况,变化更为平滑有效。同时,上述规定也将有效解决外界关注的拿券、代持养券中的非法利益输送问题。
今年4月,银行间债市掀起稽查风暴,一批债市“硕鼠”现形,他们通过缺乏监管的丙类账户与不透明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利益输送首次曝光。
据介绍,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着很多不经过全国同业拆借中心(交易前台)的线下交易,机构可以自行达成交易协议,然后直接找登记托管机构(交易后台)办理过户。“比如一些丙类户不能进行前台交易,往往采取线下与交易对手签订协议,直接到交易后台进行纯券过户等。在前台不留痕的情况下,线下交易的价格和付款均是不透明的,代持、养券以及利益输送等违规违法行为也就此产生。”市场人士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前监管层对债市异常交易一直在监测,而此次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主旨在于促使债市交易更加透明和规范,杜绝关联交易的漏洞。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此举是4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整顿风暴的后续,旨在禁止此前提及的代持问题和银行利益输送的问题。“这条规则方便央行的监管:价格透明化后,如果价格过分偏离正常值,就说明有猫腻。”赵庆明说。
有业内资深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此举相当于加强了全国同业拆借中心等的监测职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必须通过前台交易系统,基本能做到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杜绝纯券过户等非公开交易手段,这是堵住交易“黑洞”的必要措施。所有参与者交易信息必须联网并显示真实账户,可以使灰色账户暴露在阳光下,达到震慑和便于监管的目的。“前后台信息联通可将同一债券交易的全面信息纳入统一监管、全程跟踪,防止出现漏损、改装、逃避监管等不规范的行为。”专家说。
专家表示,近期监管部门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均以透明化、阳光化为宗旨,通过强化信息披露与交易监测,让市场更为干净、规范。资料显示,4月份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加大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治理整顿。今年5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通知,规定同一机构法人的所有债券账户之间不得进行债券交易。此后,中债登又发布补充公告,严禁第三方过券,封堵二级市场关联交易。除了二级市场加强监管外,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也在“一级半”市场上完善定价估值机制,通过市场化发行改革,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打击“一级半”市场的寻租空间。同期,上海清算所等登记托管机构也发布公告,加大了对异常交易的监测。
对于市场反应强烈的债券交易一旦达成便不可撤销和变更的新规,上述接近管理层的资深专家分析认为,一是防止故意做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发生。系统上的成交都会记入行情,如果有机构交易后再撤销会对行情的公允性与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会误导市场。在6月份流动性紧张时期,有机构就在高位进行了交易,再撤单,对市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二是为了保障市场公平。由于银行间市场是询价交易,双方都知道对手方是谁。在某些情况下,强势机构可能会提出撤单,而弱势机构被迫配合,从而损害了其合法权益。
他认为,不准撤、改单的规定对市场交易的影响并不大,一是撤、改单现象本来就非常少,因此不准撤、改单的影响被某些媒体夸大了。二是通过机构内部加强交易前控制,能有效降低撤、改单的几率,并且能起到规范市场交易行文的作用。“某些媒体披露的有交易员表示新规有可能增加交易压力的说辞,恰恰暴露出相关机构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的缺失,因此央行此举也有助于督促机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对前、中、后台的管理。”该专家说。